將心比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媽媽,這道題什么意思?”

當孩子稚嫩的聲音,打斷您刷朋友圈時,您是放下手機,耐心為孩子講解呢?還是依然握緊手機,不耐煩地揮手,讓他們自己想呢?我猜更多人會選擇后者。


“臭小子,還在玩手機!還不去做作業!!!”

當您暴跳如雷的聲音,中止了孩子刷抖音時,孩子是放下手機,乖乖做作業呢?還是不愿罷手,依舊我行我素呢?或者他們放下了手機,可心里仍牽掛著剛剛的刷屏內容,甚至沒有心思做作業,只能在心里一遍遍祈禱:我要快點長大,脫離爸媽的“魔爪”!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比孩子自制力強的家長,我們都不能做到的事情,為什么強迫孩子必須做到呢?當他希望我們的視線從手機屏幕上離開時,我們以大人的威嚴拒絕了。當我們希望他們的注意力從手機上轉移時,我們用大人的的威嚴震懾了。可長期在這樣的“壓迫”下,他們的心靈是否會蒙上灰層?



“今天又白上了一節課,這些家伙的心思不知到哪里去了?”

辦公室里,我們又開始在吐槽了,總是不滿意學生接收不到我們準備的滿滿干貨,要么靜靜地看著我們開始“表演”;要么時不時扭動身子,讓椅子發出持續不斷的“吱吱”聲;要么悄悄在書本上,給插圖里的人物加小胡須·····


“這漫長的教師例會是么時候結束呀?”

會議室里,我們悄悄把手伸進抽屜,拿出手機,手指在屏幕上劃拉著,無奈的吐槽著。看著周圍的同事,或在旁邊竊竊私語,或把會議記錄移到一邊,干脆練起了書法,打發這漫長無聊的時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的一周一次的教師例會,我們都覺得忍無可忍,那為什么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全程專心聽我們講課呢?我們厭惡會議里枯燥的條條框框,那孩子在上課走神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更大的原因是,我們的課堂不夠有趣吧。



當我們與孩子相處時,無論是課堂上還是生活中,若能將心比心,把他當成一個獨立成熟的人,站在孩子的角度,認可他們的內心需要,這才是我們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的機會。只有做到俯下身子,將心比心,孩子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我們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