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家長焦慮地問“孩子膽小怎么辦?是不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其實孩子膽小應該從以下兩種情況來看:
一、孩子天性。
有的孩子天生謹慎。我家倆孩子,老大就性格謹慎,當初春天掉落地上楊樹的毛毛,玉蘭的花萼,松樹毛毛,他都不敢踩,直接爬大人腿上,要求抱著走。二寶就是各種嘗試。
這種需要在身心養(yǎng)育過程中,看到孩子的個體差異,不比較,不焦慮,淡定處理。要知道,謹慎的孩子不容易出危險。在接納的基礎之上,讓孩子多觀察,等他發(fā)現(xiàn)的確沒有危險了,他就會慢慢接納,給謹慎的孩子,留足認知的時間是關鍵。
二、教養(yǎng)過程中,如果父母保護太仔細,也容易導致孩子膽小。
不要跑,會摔倒,摔疼了。
不要動,會扎手。
不要拿,會燙傷。
……
當這些限制多了,孩子會感覺周圍都是危險。自然就容易陷入膽小狀態(tài)。當然也有勇于嘗試的孩子,發(fā)現(xiàn)“這也沒大人說的那么危險嘛!”于是之后容易把言過其實的大人的話當耳旁風,真正遇到危險時,反而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學會首先解決自己的焦慮問題。同時,客觀且實事求是地去認清哪些是真正的危險,哪些雖然有一定危險性,但是可以讓孩子去適當探索。
三、育兒過程中,家長這樣做會提升孩子正確的判斷力:
1.給孩子以探索的自由。
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去做,但是要用對的方式和方法。
2.放下焦慮,給孩子以安全后盾般的支持。
如果孩子去探索,在可控范圍內(nèi),密切關注孩子的行動,適時提供保護,但不要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
孩子在探索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你作為他的安全后盾,會更加專注,同時也會更家安定。安定的狀態(tài)反而更容易注意如何采用安全正確的方式。
3.溫柔而堅定地制止。
那些真正危險的事情,在探索期的孩子去做的時候,將他抱離;在孩子能夠交流的時候,耐心但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并告訴他相應的后果,不要為了擔心孩子做這件事而刻意夸大。
4.區(qū)分做事的環(huán)境。
有些事情在一些環(huán)境下做有危險,換個環(huán)境就沒問題。那么,在孩子想做某些事時,將他帶到安全的環(huán)境。比如,孩子爬到桌子上蹦蹦跳跳,擔心他會掉下來摔傷(當然桌子上跳也不符合一般規(guī)矩和禮儀),把他抱到客廳或者室外平地,和孩子一起跳。
相信做到以上幾點,并持之以恒,將會極大地提升孩子的判斷力,讓他既不莽撞,又不會過于膽小。
本文作者: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