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屬于你的“幸福原動力”

在實際工作中,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有些員工積極進取,敬業實干,持之以恒以激情斗志迎接每天的工作挑戰,解決問題、貢獻價值;而有些員工則更容易消極懈怠、得過且過,面對工作任務、壓力及挑戰不敢積極應對,甚至逃避推諉等。是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及心理狀態導致了員工行為的巨大區別呢?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優秀員工看到了懈怠員工沒有看到的更加積極、更加富有意義和成功希望的現實,并且充分利用內外部環境激勵自身追尋目標、獲得成功。

具備構建積極現實的能力

“雖然人類大腦每秒鐘能從外界接收1100萬比特的信息,但它每秒只能加工40比特。這意味著大腦必須從海量輸入中選擇很小一部分來進行加工處理,大量信息被置之不理。因此你的現實就是一種選擇,你選擇去關注什么塑造了你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美國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在《幸福原動力》一書中如是說。不管是在日常生活環境還是工作場景中,我們感知到的現實并非唯一確定,而是更加取決于我們的視角、心態和信念。換句話說我們關注的事情才構成了我們的現實,你關注消極你就會變得消極,你關注成長你就會實現成長;因此讓我們的大腦聚焦于真實、有意義且積極的目標非常重要,它奠定了我們職業成功的基礎。

面對基本相同的工作任務量和工作難度,有些員工可能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工作壓力,而有些員工則看到了令人興奮的工作挑戰和成長機會。工作本身并不構成壓力,真正使我們感受到壓力的是我們面對工作時的認知和心態。當你把工作更多的與職業成長、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聯系在一起,而非把工作看成不得不背負的負擔時,你就會感受到更大的奮斗激情、更小的心理負擔。

現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我們意識到或未曾意識到的變化,我們今天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未必能夠完全適應明天的工作要求,我們當前所形成的思維模式未必能夠完全適應未來的工作變革。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培養自身立足客觀現實的動態積極、多視角觀察及審視問題的專念思維,避免死板僵硬、單一固化的潛念思維模式。我們在理解自身主觀視角帶來的局限性基礎上,更要以積極心態、積極思維與團隊同事、外部客戶等溝通交流,善于整合并站在他人視角看問題,如此不但有助于我們提升同理心、凝聚團結協作正能量,更加有助于我們克服自身思維盲點,看到更加多維的現實、發現更加高效的客戶問題解決方案。

同時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多接觸其他專業背景人員、接納并學習多元文化、傾聽內外部客戶的多元化聲音,諸多嘗試均有助于我們拓寬視野、增加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提升我們看到豐滿現實的能力,進而助力我們更加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工作難題、創造獨特價值等。

而當我們遭遇工作困局、或出現工作失誤甚至較大工作挫敗時,此時更要充滿工作韌性,不被暫時的不利局面打垮,而是善于發現及洞察不利局面的有利因素、看到消極事件的積極面,及時吸取錯誤背后的經驗教訓,并采取建設性措施高效解決問題、早日走出困境,回歸工作正軌。

無可否認,不管面對何種工作局面,永遠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和想法不太可能,也不現實。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的積極想法與消極想法之比為3:1時,他們會更樂觀、更快樂、更高效,感到更滿足(2:1會令人失去活力,1:1的比率則令人抑郁消沉)。正如肖恩·埃科爾所言,“只有當你看到許多現實(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并保持恰當比例時,你才能夠選擇并追求最有益的現實。”如果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多以積極心態和開放思維構建積極豐滿的現實,同時并不逃避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自身缺點,并勇于尋求建設性方案予以解決時,我們才能在立足客觀現實基礎上做出更大貢獻、獲得更大成功、實現自身更大價值。

繪制職業成功路線圖

在構建積極現實基礎上,我們要嘗試繪制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成功路線圖,以指引自己在各種紛雜環境中不迷失方向,目標堅定地邁向職業成功。

大多數人的職業成功路線圖通常圍繞著財務收益、專業成長、價值貢獻及充分實現自我人生意義等來描繪和構建。美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指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追尋人生意義是人終其一生的生命驅動力之一,而在工作中尋找并體悟到意義至關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職業生涯的成敗及最終的生活幸福程度。研究表明,在工作中找不到意義、無法積極投入的人,在工作之外對生活感到滿意并擁有幸福感的可能性會降低1/3。而要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其根本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勇敢迎接和戰勝工作對我們提出的挑戰和要求。任何正當工作,只要我們愿意投入心血迎接工作挑戰、解決工作問題就會取得成績,些微成績都會有助于我們建立工作自信、并培養工作樂趣,在工作興趣與喜樂中慢慢就會感受到工作意義。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可能我們的工作崗位幾經變動,可能我們要承擔各階段工作項目。有些工作任務因符合我們的興趣、能夠發揮我們的優勢特長因此我們樂意去完成;而有些工作任務我們自感枯燥無聊、毫無意義可能就會故意拖延,甚至消極怠工。事實上,功不唐捐,任何人生經歷都并非徒勞,一切工作努力付出都值得。創造意義的是個人,而非工作本身,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身各階段工作任務、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注入更多意義。一旦你尋找到了工作背后的意義,你則會感受到更大的目標感、激發更加持久的內在激情、投入更多的心力把工作干好。

我們要善于放大格局、放寬視野,從自身主觀角度看,某項工作可能沒有多大意義,但從團隊成功和組織發展看卻不可或缺。只圍繞自身構建意義,難免導致我們視野狹窄甚至坐井觀天;而圍繞團隊成功、組織發展構建意義,我們則能感受到更大的意義感和目標感。我們可以在主動為同事提供社會支持、為團隊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為組織貢獻獨特價值中充分體現自身存在和人生意義。

在沿著職業成功路線圖前行過程中,我們可能有遭遇逆流、偏離航道甚至觸礁的風險。在面對當下工作挑戰及未來不確定性時,我們要充分激發積極心態,激勵自己把更多腦力和資源首先放在積極主動獲取成功、而非以悲觀防御心態過分尋求安全感、過分把注意力放在避免失敗上。正如肖恩·埃科爾所言,“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什么上,什么就會成為你的現實。如果你專注于避免失敗的路線,那么便會完成錯失成功的道路……”由于我們的腦力資源和認知資源極其有限,如果我們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來考慮失敗、來做大量防御性準備工作,而非為獲得成功采取積極行動、甘冒適度風險,那么我們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正如美國創新大師戈登·麥肯齊所言,“我們許多人偏好安全甚于自由,極端到寧肯把自己死死限制在從前的生活經驗里。你可能會屈從于對安全的渴望,選擇生活在壁櫥里(象征按部就班、死板僵硬的工作、生活方式),達到了最大限度的安全,卻只有了最低限度的存在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大膽而謹慎地把我們的職業標尺持續地從職業成功地圖的安全區域向適度風險區域移動,不斷擴大我們的行動領域;同時我們還要立足客觀現實變化,對我們的路線圖進行實時動態修正,以指導實踐,如此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增大財務收益、專業成長、價值貢獻及充分實現自我人生意義的可能性。

尋找加速邁向成功的動力

在繪制好職業成功路線圖后,我們還要尋找加速邁向成功的動力,助力我們沿著路線圖科學高效地前進。

在日常工作中,面對任務安排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估算最終任務完成的成功率,如果我們對自身完成任務的能力存疑,我們有可能早早就選擇放棄。研究表明,員工是否能最終完成工作與其自我效能感成正相關。自我效能即員工對自身能否勝任工作的心理評價。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員工,都能較好地完成工作和生產任務,從而進一步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環。社會心理學家發現,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員工通常屬于“技能發展型”或“自我提高型”兩種看似相互對立的模式。“技能發展型”員工會通過刻苦磨練和提升工作技能來完成生產任務,從而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提高型員工面對工作首先會采取自我暗示等心理策略,激發正面的自我評價和較好的自我效能感,再以這種正面的心理感受激勵自身去達成目標,最終也能實現良性循環。

在面對較大工作項目安排時,我們可以把大項目分解為若干較小的、漸進式的目標,以人為降低工作難度,同時拉近目標與我們之間的主觀距離;我們還可以積極回憶之前干類似工作取得成功的經驗,并自我暗示這次也會獲得成功,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不管是任務分解策略還是提醒自己過去取得的成功,都有助于讓我們的大腦感知到目標越來越近,而且實現起來不那么難,這會讓我們充滿動力和干勁,加速前進。同時當我們覺得有可能成功時,成功就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還有研究顯示,如果我們覺得為了實現某個目標需要付出巨量的心智努力,那么我們過早放棄目標的可能性會更大。因此我們還有必要在任務開始之前重新計算完成工作所需要投入的心理能量和認知資源。把工作中不重要的任務慣例化,使之形成自動化反應,而為真正重要的任務和挑戰儲備充足的心智資源;堅持要事第一原則,把難度最大、最緊要的任務留在你精力最充沛時完成,如此你就不會覺得任務像想象的那么難。而當你感覺工作沒那么難、目標越來越近,你越會加速前進直至取得成功。同時工作難度及目標遠近不僅與客觀事實有關,更加與個人主觀感受高度相關。當我們以積極特質(積極情緒、積極心態、積極思維等)始終聚焦于成功而非失敗、始終把工作當成挑戰而非負擔、始終明確認識到工作背后的巨大意義時,我們越會覺得工作沒那么難,目標沒那么遠,從而持續激發大腦產生獲得成功所必須的精力、驅動力、智能和認知資源。

學會消除內外部噪音

在追尋并邁向職業成功的道路上,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反饋、評價、安排、指示、溝通協調等海量信息。而在海量信息中我們要學會篩選積極有用的信息,過濾和消除掉各種干擾噪音,從而強化我們的工作專注力、加速邁向成功。上級給予我們的績效評價和改進意見、團隊同事在工作配合及溝通中對我們工作的善意提醒,內外部客戶給予我們的建設性工作反饋,都屬于非常有助于我們改進工作的積極信息。而那些對人不對事的情緒化指責、缺乏客觀事實支撐的主觀假設、評判,以及各種分散注意力、混淆視聽的道聽途說等都屬外部噪音范疇。正如肖恩·埃科爾所言,噪音的4條標準是不可用、不合時宜、假設的和會分散注意力。在工作場所中,凡是不能促進我們改善和投入工作的信息均屬噪音。

除了外部噪音對我們工作的干擾,內部噪音對我們的傷害可能更大。內部噪音包括我們的自我懷疑、自我挫敗的心理傾向,我們的悲觀消極情緒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過度擔憂等。心理學研究表明,悲觀消極情緒降低了產生好結果的可能性,我們的想法越消極、越悲觀、越是自我懷疑、越是對未來過度擔憂,便越會導致我們信心不足、動力減弱、視野狹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越會讓我們錯失成功機會和希望;進而導致我們的懷疑和擔憂成為現實,這是自我挫敗的預言。

所以我們在努力屏蔽外部噪音的同時,更加要通過培養積極心態、積極情緒、積極思維并采取積極行動等,持續不斷發出積極能量,消除內部噪音,如此我們才會重新注意并聚焦那些能夠帶來意義、成果和職業發展的積極信息。

積極啟動,將積極現實傳遞給他人

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和組織的力量才是無窮的。我們要把體悟到的積極現實主動傳遞給他人。以積極進取、敬業實干精神潛移默化影響身邊同事,多給予團隊同事積極正面的反饋和建設性的工作建議與支持,而非對人不對事的情緒化評價和消極反饋,凝聚團結協作正能量;以積極動態視角勇于發現團隊項目的創造性解決方案,并以責任擔當精神主動實踐、持續做出自身價值貢獻;以組織公民行為和文化自覺行為,主動把自身職業成長融入組織發展,把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統一,成為踐行組織核心文化理念,推動組織核心使命實現的堅定擁護者和踐行者;如此我們才能與團隊和組織一起積極進取、共榮共贏,創造更加豐滿輝煌的未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 加粗 B 空格+空格+回車換行C 斜體 D 引用 (和文本之間要有一個空格) 你在南方的艷陽你大學紛...
    殼子閱讀 20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