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被放在待讀書單里已經許久,作為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讀完了弗洛伊德、榮格,怎么可以不讀阿德勒呢?
近日,終于有幸閱讀了此書,為我打開了個體心理學的冰山一角。
讀完最大的感覺就是,原來你、我,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卑情結患者,或有意識、無意識的逃避著一些事情。我們都自稱是積極健康的個體,可是終究最難以面對的也是自己。
“自卑感就某種程度而言普遍存在于我們身上,因為我們發現自己希望改善自身。如果我們抱有勇氣,我們就會以直接、務實、滿意的方式-通過改善環境-著手擺脫自卑感。但是假想一個人缺乏勇氣,假如他不認為如果他做出了實質性的努力,環境就會改善,那么他依然無法承受自卑感,雖然他會努力擺脫自卑感,但是他竭盡所能卻未讓自己更進一步,他的目標依然是不屈服于困難,但他不在克服阻礙,而是盡力沉醉或陶醉于優越感中。同時他的自卑感會與日俱增,因為產生自卑感的環境并未得到改變。”
1.不敢愛竟是一種害怕失敗的規避策略
讀到這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身邊那些不能愛、不敢愛的“患者”。
在普通人看來,那樣的他們癡情、專一、愛情的受害者,可是反過來想,也許就像書中說的似的:他們在愛情面前猶豫、停滯,甚至是后退,盡力限制自己行動的范圍,更專心于避開失敗,這樣的他們也是在追求優越,卻不是指向解決問題,而是指向了生活無用的部分,通過逃避躲進了自己的舒適區。
愛是人類的本性,但卻不在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另外一個人配合,每一位不敢愛的人必定是經歷了感情中不能承受之重,當時的他不能自我消化、承接,也沒有外援可求,于是像個孩子一樣把自己關了起來。
因為,那樣真的很舒服,不在恐懼、不在受傷、不在權衡,自由自在,唯我獨尊。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超越了自卑獲得了救贖。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通過限制自我、逃避失敗只會將痛苦延長、加深,它會時不時出現,成為生活的困擾。尤其是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恐懼感、無力感更加愈演愈烈、與日俱增,成為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鴻溝。
其實,每一位不敢愛、害怕愛的人都是異常渴望愛和被愛的“孤兒”,只是在那特定的時期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欣欣然而不能自知。
也許問題的解決除了外力,更加需要自我觀念和行為的轉變,只有更深的認知自己、坦誠的面對問題、積極的轉化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救贖。
2.過分灑脫竟是一種遮蓋恐懼的隱藏手段
面對感情,所有人都會勸我:要端正態度、著點急,差不多就好…。許多時候我也會說:哎,這都是命,著急也著急不來呀,我能做得只是去積淀自己,給自己可能…。慢慢的大家認為我態度不端正、努力方向錯了。
兩位好友曾語重心長的勸導我,一位還特意讓我排序,你現在最想做和最該做的三件事,我說:結婚、生子、找到自己…。那天我流著淚給他發完信息。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對于舉止上似乎優越于別人的人,我們會懷疑他是否需要做出非常特殊的努力來隱藏自卑感。在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
我向好友訴說:其實最著急的人是我,可是又能怎樣,向每一個人哭訴?拉著每一個人幫我介紹朋友…?好友說:你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現在看來,原來這也是深深的自卑情結。因為害怕、恐懼,所以遮蓋,用一副仿佛百毒不侵的盔甲來保護自己,好像是舒服了一些,不再在乎,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內心的恐懼依舊揮之不去,而且與日俱增。
書中說: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不再關注找到恐懼的原因,而是識別它的目的。
那我又是為了什么呢?想來想去,也許有三個目的吧:一是,逃避面對,恐懼已經深入骨髓,不能承受;二是,自欺欺人,仿佛所有問題都不在是我的問題,全都是命運使然,這樣可以逃脫責任;三是,渴望被認可,“你真灑脫、你真堅強…”,樹立自己正面的形象。
可是問題還在那里,根本解決不了。不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生活態度,人只會被架在那里,持續的自我麻痹,自卑感愈演愈烈,追求優越的路越走越偏,方向錯了,怎么可能超越。
想來,此刻我最該做的應該是坦然去面對自己,承擔自己的責任,該美化自己就去美化自己,該示弱就去示弱,改變自己的行為生活方式,逃離安逸區,與恐懼相伴,超越自卑。
以上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兩種自卑,它們都被外在的某種堅強、無所謂掩蓋,如果不是讀到這本書《自卑與超越》,我永遠都不會想到,原來我們都是嚴重的自卑情結患者,落在自己的心魔里,欣然自得卻不知中毒已深。
書中說:當個體對面臨的問題沒有做好恰當的準備或者應對,且他認為自己無法解決時,自卑情結就出現了。而我應該就是這種無力感所導致的吧。
現實生活中,肯定還有許多人,自卑卻不自知,陶醉于自我優越中,令事態不斷惡化。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讀到這本書,更好的認識自己,以正確的方式、方法超越自卑,實現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