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讀書史,我其實很晚才喜歡上了閱讀,小學時喜歡看故事會和漫畫,到了高中喜歡看青年文摘和萌芽,都把它們當成電視劇來看了,我主要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所以沒覺得自己是在讀書。
到了大學出來實習的時候,我才是真正喜歡上了讀書,期間閱讀了不少有關歷史、社會心理學、互聯網產品、運營、投資、金融學、經濟學等書籍,并養成了定期買書看書的習慣。
對讀書這件事上癮了,也是因為閱讀給我做決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做投資。抑或是生活方方面面。
讀書徹底顛覆了我的世界觀,改變了我以往對于世界運轉規律的認識。如心理學,了解人性對做產品是極其重要的,你只有了解人類的需求,人性的弱點,才能打磨好產品,做好運營。
有一本書叫《烏合之眾》,很有意思,里面講到的“羊群效應”,大概意思就是人的從眾心理,你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例子,比如去年很火的比特幣,從幾千塊炒到十幾萬,連菜市場大媽都在討論了。
而經濟學,對生活的幫助更是妙不可言,大到買房買車,小到投資理財,只要涉及和錢打交道,無一不是跟經濟有關,人生活在經濟圈當中,懂點經濟學當然是很受益的。
無論我們要做成什么樣的事情,達成什么樣的成就,我們肯定要明白達成目標所必須付出的時間和努力,以及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完成它。
而我們做決定取決于我們的認知,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世界的運轉規律,于是讀書的重要性自然不明而言了,查理芒格推崇“多元思維模型”來思考問題。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并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么說的:‘在手里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方法。”
通過閱讀多學科的書籍,你將可以很好的理解世界,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生物、經濟等等。
每個學科都為看待世間萬物提供了一個視角,各門學科思維共同拼接了認知這個世界的部分地圖,這是學科知識的本質。
因此,讀書是很有用,也很重要的,我所認識大部分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你總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混的太慘吧。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經常聽他們說,不知道讀什么書,就算讀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他經常覺得上學沒用,因為讀了那些書并不能找到工作賺到很多錢。像我們常常說的“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我覺得這個因果關系就已經整錯了,因為我們把一份技能練好,或做生意做投資。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磨練積累而成。
并不是讀了某某書,然后就找到了賺錢的門路,沒有這么厲害的事情,任何成功的底層邏輯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
讀書的用處在于,知行合一,我們下定決心做好一件事情,例如練好某一個領域的技能,PS、PPT、文案等,并通過做生意的發揮它的效用。或者專注于某一個領域進行研究,對其投資。
而我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困難,而知識會為我們提供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幫助。
在不停的執行做事中,我們會體驗到知識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