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愿”相互交織的結果。一種習慣的養成,是由“做什么”及“為何做”的知識在“如何做”的技巧配合下,和“想要做”的意愿指導下完成的。這決定了為什么改變習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習慣的強大吸引力。
柯維將其定義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制成成熟模式圖,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
1.依賴期,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成敗負責
2.獨立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權選擇
3.互賴期,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前程。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愿望,獨立期的人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互賴是一個更為成熟和高級的概念,這也是一個人領導力和吸引力的提現,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被這樣的人折服:妥當的處理人際關系、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極具吸引力的個人魅力。
習慣產生高效能是以“產出/產能平衡”的原則為基礎。效能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這個平衡則具體提現在人類擁有的物質資產,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三類資產上。能否在這三類資產上達到產出與產能的平衡,決定了我們是否可以實現高效能的生活。
1.急功近利常常會毀掉寶貴的物質資產,保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會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利用物質資產;
2.我們最寶貴的金融資本就是賺錢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續投資以增進自己的產能,眼光就會受到局限,只能在現有的職位上踏步,空忙忙碌碌。
3.人控制著物質資產與金融資本,故人力資本的產出與產能平衡更為重要。
延伸到團體中的運用,一些公司大談顧客至上,另一方面則完全忽略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員工。只有把員工當上帝的企業,才可能把顧客當做上帝。沒有產能,何來產出?
效能在于平衡,這即是兩難選擇,也是效能原則精髓所在:是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是好分數與刻苦努力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