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塊紅米糕,
需要米粉。
米粉從哪里來?
需要糙米。
糙米從哪里來?
需要田地。
田地從哪里來?
需要水源。
水源從哪里來?
需要大海。
大海從哪里來?
需要江河。
江河從哪里來?
需要雨水。”
這是孩子們在農耕第四天做紅米糕后一起作的詩。這四天,他們經歷了稻谷的收割、脫粒、翻曬、碾米; 這四天,他們親手把一捆捆的稻穗變成谷粒、再變成糙米、最后磨成米粉; 這四天,他們聽曾教授講雜木林、講土壤和山泉的成因、講農藥是不是除蟲的好方法。短短四天,“食物”二字在孩子們心中,已有了和過去全然不同的意義。
福州傳統的芋頭糕
香甜的紅米糕
在昨天鋤草、種草之后,今天我們又一次來到果園,給果樹下的枯枝灑酵素水,加速枯枝的腐爛,來推動堆肥的進程。
孩子們到水田里取水
按1:50的比例兌上曾教授秘制的環保酵素
攪拌均勻后澆在枯枝上
讓酵素中的酸性和微生物加速枯枝的腐化
使土壤得到更多的肥力
期待來年果樹的開花結果
給果樹澆酵素看似簡單,其實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澆地用的酵素原液是有比較重的味道的,可孩子們一點兒也不嫌棄,挽起袖子就干。而且,南方的田地很多都是梯田,孩子們需要把水田里的水一勺勺舀到桶里,再提上漫長又崎嶇的草坡,按比例兌上酵素,還要拎著搖搖晃晃的水桶順著田埂往里走好一段找到果樹,才能開始澆酵素水。兩三趟之后,孩子們已經氣喘吁吁了。不過,三天下來,孩子們對什么叫干農活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歇一會兒,又繼續工作。曾教授說,想不到孩子們可以澆這么多棵果樹??磥?,華德福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對孩子意志力的鍛煉,還是很有幫助的。
山路真不好走
休息片刻,曬曬太陽
這四天,我們從地里干活回來,都會和曾教授、麥子老師一起來準備餐點——
素魚
海苔和土豆泥做的素魚
香噴噴熱乎乎的土豆泥,一定是會被偷吃掉一些的
面條
摔打后的面條,更有勁道
杠桿原理的壓面機,可以壓出各種形狀的面條
海鹽點豆腐
當豆漿遇上海鹽和醋
小心翼翼地把豆腐花鋪在模具里
壓緊、壓緊,再壓緊
我們自己做的豆腐特別香
在農場,不只是干農活和做美食——每天早上孩子們望著遠處起伏的群山念秋天的詩、讓悠揚的笛聲加入鳥鳴; 喵這幾天特地在下午的數學游戲和英文拼讀游戲中加入了農場的元素,有田有魚很應景,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每天晚上,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寫日記、配上畫。他們歌唱、書寫的,是自己的故事,也是人類的故事。
天、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