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從陽朔回來后有些小感冒,接連兩天沒按點提交日記感覺有點鬧心。中午時,可愛的組長燕舞、同桌如水還特意發來信息,讓我安排好時間,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甚為窩心。
午后,把兩個寶貝送到中大旁邊的學而優書店看書后,我不禁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近段時間的狀況,事務繁雜固然是事實,但孫老師只是要求每天至少發100字以上的日記,我至于嗎?
“拖延”兩字重重地錘在心坎上。有問題就要去找答案。我再次打開樊登老師講的《終結拖延癥》,正視自己的時間管理。
拖延,就是不斷把事情延后,卻遲遲不去做。據說全世界超過25%的人認為自己有拖延的癥狀。當然,拖延≠拖延癥,如果他的存在還不至于產生痛苦的話。但遇事拖延總不是好習慣,明顯會讓內心承受一些不必要的拖沓所帶來的煩惱,甚至降低自我價值感。
在《終結拖延癥》中,作者把拖延癥分為四大類型:
(1)期限性拖延(這個事兒如果有了一定的期限,就一定要拖到最后。比如日記星球每晚12點之前提交日記,我總是拖到晚上十一二點才急匆匆地寫,踩著點發布。)
(2)個人事務拖延(沒有明顯期限的個人事情,就是拖著不做。比如心里知道女人要健身、要護膚,于是在健身房開了健身卡,在美容院開了美容卡,卻總是安慰自己沒空去做。)
(3)簡單拖延(一個特別小的事情,比如發100字以上的日記,也沒人要求你寫得驚天地泣鬼神的,如果就手辦了就解決了,但老覺得拖著也沒多大事兒,就不去做了。這種簡單拖延看起來似乎問題不大,但如果生活中有大量的簡單拖延,就容易形成了讓你有種什么都沒完成、永遠做不完的感覺。)
(4)復雜拖延(伴隨“自我懷疑”或“完美主義”等多重因素并發的拖延行為。需要深入分析并有針對性的采取行動。)
原來,拖延癥最根本的心理動機來自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并不是我們傳統理解上的做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就叫完美主義,而是我們太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形象,特別怕自己全力以赴地做了一件事之后,結果還沒有做好。
所以,完美主義者容易在生活中人為地給自己設置障礙,讓事情看起來是因為有這些障礙存在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從而保證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其實,除了你自己,哪有人在乎你完不完美?對別人而言,事情的結果才是有意義的,你給自己那么多借口拖到最后一刻勉勉強強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別人可以看到的你呈現出來的結果,也就代表了你當下的水平與能力。
所以,先完成,再完善。
完成,好過完美!
當我們能夠努力地完成了,其實就戰勝了拖延癥。
哇,聽完這段,我不禁傻笑了,趕緊倒回去仔細聽了兩遍,更用心記下來。只有深度認知自己的心理動機,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終結拖延的情況重復發生。
要對付拖延癥:
(1)不要輕易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拖延癥”的標簽(因為自我認知會強化心理暗示,容易給自己的拖延找理由),要解決問題就要直面癥結,才能找到出路。
(2)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奉行立即行動的哲學。(杰克·韋爾奇的每天完成6件對工作/生活有推進的事,這個要馬上做)
(3)三管齊下戰勝拖延
I認知方法(覺察自己的拖延思維)
II情緒方法(管理好情緒,幫助自己建立忍耐力和持久力)
III行為方法(行所當行,做當下自己該做的事)
(4)五步法終結拖延:
I覺察:讓“我”成為我的觀察者,ABCDE模型【A-任務發生;B-你對這個事的看法;C-事情的結果;D-干預(質疑B);E效果(通過D重新審視B之后,得到新的C)】
II行動:馬上開始行動,先搞定第一步。
II調節:當覺察到自己要開小差時,跟自己較勁,鍛煉情緒肌肉,以正念學會靜、定。
IV接納自己:容忍不完美,看到自己每一步的努力得到成效,給自己積極的評價。
V自我實現:在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領域,卓有成效地去探尋自己能力的極限,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
小TIPS:
I“把背包扔過墻”,通過公眾承諾,可以幫助我們形成約束力。
II對自己喊停,當頭棒喝,馬上把自己要做的事寫下來,做一個時間規劃,每次完成時給自己一個獎勵,
一切唯心造!“我”是一切的根源……
21天蛻變之旅已經過去一周多了,我希望能拿到什么樣的結果?就在于自己每一天行動的累積!
此刻,我只想說:滾蛋吧,拖延!
從今天開始,我承諾自己每晚10點前發布日志!
養成好習慣,我信,我能!
我是日記星球328號星寶寶思梅,汕頭大學中文系畢業,當過記者,做過企業文化,2013年開始跟先生一起創業,創辦廣州康恩明文化,推動中國醫學人文教育。2017年加盟樊登讀書會,目前是廣東汕尾市分會秘書長。我正在參加日記星球21天蛻變之旅,這是我的第10篇日記。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如果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歡迎轉發給更多朋友。
讓世界因為有我們而更美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