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客廳黑色電腦椅上起身,往后轉,走到兩步之遙的白色鞋柜前。不用看,我也知道,鞋柜的塑料收納瓶里倒插著一把木梳子,和眾多的圓珠筆、鋼筆、鉛筆還有電筆等插在一起,因為那是我放的。
那把棕色的木梳子是我在南大街地下過道里的梳篦店里買的,窄窄的門臉,兩個平方的開間,四壁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梳子。只看到那家店的門牌上寫著“常州梳篦”四個字,想當然地以為和南大街地面上的百年老店——白象梳篦專賣店是一家。結果是不是,當然我也沒有去求證。梳篦是常州的特產,平常家用的梳子并不貴,當時拿了兩把,一把大些帶柄的放家里用,一把小巧滿齒的放包里隨身帶著。
我輕輕地伸出右手抽出那把梳子,當然是用右手,因為我不是左撇子。我倒是有些羨慕左撇子,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這使得他們的人生在我眼里也有了特殊的意味。在離梳頂一厘米左右,我用拇指和中指截住梳子,食指輕輕地搭在梳子最上面,輕輕一抽,梳子到了我的手上。左手這時恰到好處地、自自然然地抬起接過來。右手又順勢接住梳子底端弧形的把手,這樣我的左手可以騰出來了。
右手握著滑溜溜的梳子,木頭溫潤的涼意隱隱傳來。我的腦袋不由自主地微微向右傾斜10度,梳子緩緩地從我的頭發上往下延。梳第一下的時候,感到頭發澀澀地,有點疼,不得已,用左手幫忙扶住發根。梳下來時,我看了看,觀察有沒有掉頭發。果不其然,有兩根頭發掉了下來,沒有纏住梳子,因為這把梳子的齒間距有點大,而且頭發不長,只是中長發。左手順勢把掉的頭發拉出來扔掉。
右邊梳了一下后,該左邊了。腦袋聽到指令,主動往左偏了10度。我不知道在神經科學上是怎么解釋,為什么梳頭發的時候,如果梳左邊,就把頭向左傾;如果梳右邊,頭就自動向右邊傾斜。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習慣嗎?想來不是。
同樣地,右邊的頭發也稍微地打了結,我這才想起來。看看時間,雖然現在已經是下午2點半,可是我今天起床之后,還沒有來得及梳頭發。
我在忙什么?我看完了一本葉圣陶的《文心》,寫了一篇讀書筆記,大部分是摘抄。我的方法是先通讀一遍,在書上用記號筆、紅筆和鋼筆作了不同的記號。再翻第二遍的時候,利用訊飛語音把做的記錄,口述一遍,錄下來后轉化成文字,再在電腦中重新整理。按照我自己讀這本書的分類:閱讀、寫作、鑒賞三個主要方面來記筆記。外加一個總結:處處留心皆題材,觸發情感釀為文。這篇讀書筆記已經發在了簡書和她理財、QQ空間三個網站。
看完《文心》之后,接著看《成為作家》。
我在寫的這個“梳頭發”的練習,正是這本書里面讓讀者做的第一個練習——嘗試梳個頭發,然后把它描述下來。
右邊梳一下,左邊梳一下,現在該中間啦。從我高高的大腦門上面順勢往后往下,我的頭發只是齊肩而已并不長,梳一次的過程花不了一秒鐘。
為了更好地記錄動作,我一邊拿著手機,用訊飛語音錄音,一邊用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地梳著頭發。
當我專心梳頭的時候,我感覺到頭皮那里仿佛有一條細細的、小小的癢癢蟲,順著梳子從頭頂一直爬到頸椎,同時這種輕微的癢癢讓我感到比較舒服。
古人說頭發是三千煩惱絲,常梳頭對身體很有好處。“一梳煩惱斷,二梳發齊眉,三梳孫滿堂。”越梳越順當,“三梳孫滿堂”又給我一種時間如流水的感覺,如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染秋霜”!?
?——《成為作家》讀書練習一
?201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