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1)
又到了招聘季節。
每到這個時候,總會有在找工作的同學向我咨詢:應該怎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
我常常會問:你想做什么工作呢?清楚了你想做什么,你自然就能找得到。
不出意料的話,多數的同學都會說:我也太清楚我想要干啥,但是我會這、我會那……會很多東西,可是……
我很能理解這種狀態。
<br />
(2)
有親戚朋友的孩子高考填志愿,面臨兩個選擇:差一點的學校好專業,好一些的學校差專業。找到我,讓給一些參考建議。
起初,我還給出一些模棱兩可的建議,例如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之類。這樣的建議,實際上相當于什么都沒有說,有些不負責任。
后來,我明確地建議孩子及其家長去盡可能選擇好的學校,哪怕是其中最爛的專業。原因很簡單:這年頭學什么專業不重要,太多人畢業之后再也不會碰學校里學的東西;重要的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的熏陶——這個會是深深的烙印在一個人靈魂最深處的東西。
他們還會再問:如何在大學里更好的學習,以不至于浪費光陰?我會非常鄭重的告訴他們:在大學的四年里,一定要多去各種嘗試,努力的弄清楚自己這一輩子究竟想要什么;只要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了清晰的回答,大學的光陰一定不會是虛度的。
我對此心有戚戚焉,當年沒有人給我這樣的建議。
<br />
(3)
當年面臨畢業,開始找工作時,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當中。
大學幾年,我懵懵懂懂的還算順利的度過了,畢業證拿的也算輕松。可是,沉迷于所謂的大學美好生活,對于未來的目標、職業,沒有任何的思考。畢業在即,我跟多數的大學畢業生一樣,完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在各種海投簡歷、海量面試之后,拿到了一些Offer,最終選擇了一家還算不錯的企業工作。工作是有了,但是從職場、職業的角度而言,我畢業也「失業」了——我不在是學生,我究竟想從事什么職業呢?我迷失了。
自畢業之后,我開始了從頭的摸索。很多年之后,我才漸漸的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大概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了。可這時,那些在學校里就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同學們,早就遠遠的把我甩在身后,留下一道道的背影在我前方的天際。
我內心深處,蠻不是滋味,散逸著淡淡的憂傷。
<br />
(4)
后來,我去創業,因為我清楚,我想要帶領一波隊伍去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天地。
在創業圈子里,有很多傳奇的創業故事,例如喬布斯輟學創立了蘋果,比爾·蓋茨輟學打造了微軟,扎克伯格輟學成立了Facebook等。
我們看到這些故事的時候,常常的解讀是:要趁著年輕無負擔的時候,多去折騰——英雄出少年;要成大事,就要學著那些傳奇的創業家一般,為了創業而放棄了學業。
這些解讀都錯了!
我們應該看到,這些傳奇的、牛逼的、神一樣的創業家,他們在那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一輩子要做的事情!這才是這些個故事的真諦!
所有成功都需要機遇,更需要積累。在一定的積累之上,你才更有能力抓住機遇。能抓住的機遇才是屬于你的機遇,抓不住的機遇就是癡心妄想了。
當你二十五六歲乃至到三十歲,還在糾結自己這一輩子要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人都已經在他所選擇的方向努力積累了五六年乃至十余年了,你如何能比別人更早的成功呢?
一切成就靠積累,越早找到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夠越早的做出成就獲取成功。
<br />
(5)
如果你也跟曾經的我一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這不怪你!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從來不教我們去尋找我們想要的東西。
我們接受了十幾年、二十余年的教育,所學到的只是怎么去面對考試,好一些的是怎么去解題、怎么處理問題。只要你能把日常事情,抽象成考試題目,我們總能找到各種技巧去解決問題。可問題是,當我們離開學校時,我們發現沒有人為我們發現問題,沒有人為我們把問題抽象成題目——我們白白的學了很多解題的方法,卻無用武之地,我們根本不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
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悲哀——我們先學會了怎么解決問題、怎么做事情,卻始終不知道我們應該解決什么問題、要去做什么事情。
于是,我們只能選擇幫那些能提出問題的人去解決問題,幫他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實現他們要實現的夢想。
雖然悲哀,但我們不能認命。既然我們的教育系統,不能夠教我們找到我們想要什么時,我們要自食其力,自己尋找自己想要什么。
如何尋找呢?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劃定一個偏好的圈子;在這個圈子里,不停的快速試錯、不斷的迭代,就如現在互聯網軟件系統的開發一樣;試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從中選擇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
這就是喬幫主生前所講的: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br />
(END)
本文屬原創,若讓您有所收獲,請隨手點贊、轉發、評論,歡迎關注、打賞。
讓我們一起創造價值、分享價值、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