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小的時候,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一部外國電影——《海上鋼琴師》。
這個在船上過了一輩子的主人公有著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只要有他出現的鏡頭都自帶酷炫的鋼琴曲BGM。
電影結束后,小高感到渾身發熱,像是急速按壓黑白鍵后產生的律動瞬間點燃熱情的火把,燒的體內血液沸騰。
買鋼琴是他當下唯一的愿望。如何實現愿望呢?大人會靠努力,孩子會選擇交易。
用學習成績換取物質需求是一生中最穩賺不賠的交易,但在學生時代,我們都不懂,那時候的小高也一樣。
小高的父母是雙職工,家庭條件還行。當小高懇求父母買鋼琴時,他們開出了讓小高考入重點高中的條件。
這對于討厭學習的他來說,簡直比《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黃埔條約》加起來都不平等。他耍賴打滾,哪怕是在除夕夜的眾多親戚面前,仍能哭的撕心裂肺。
事實證明,執著目標,不在乎臉面的人往往更能成功。小高如愿以償的得到一架立式鋼琴,雖然沒有電影中的三角鋼琴看著威風,但對于外行來說,擁有名字就已經代表了專業。
能流暢彈出《小星星》那天,小高激動的好幾天都睡不著覺。對于他來說,每一個失眠的夜晚都是藝術家取得成就后孤單的狂歡。
狂歡不會一生綿延,激動也總是轉瞬即逝。
小高的父母在同一天內雙雙下崗。鋼琴被買家拉走的那天,小高把自己關在房里放聲大哭,他覺著自己比電影里的主人公慘,慘的不是壞結果,是自愿開始后的被迫結束。
畢竟,年輕的天才鋼琴家選擇彈著鋼琴與住了一生的船葬身火海, 終究是自己選擇的歸宿,那不是悲劇,是另一種圓滿。
眼淚有時很像海浪,澎湃時能沖走悲傷,平息后就是一段過往。
小高想來想去,都覺著是下崗的錯。若能左右工作,是不是就能操控人生?
“成為鋼琴家”的夢想破滅后,小高又有了新的夢想——“成為鋼琴家吧”,前者是為自己,后者是為自己和別人。
小高決定當老板,開一個永不會下崗的工廠。他想養的不只是員工,還有他們子女的夢想。
35歲的時候,小高終于開了家化工廠。
每月給員工發工資的那天是他最開心的一天,這些錢是為孩子們堆砌夢想高樓的磚,是為孩子們走向另一種人生鋪的路,是為孩子們成為鋼琴家的夜里能多一天的失眠。
工廠的效益越來越好,員工沒一人下崗反而漸增,“成為鋼琴家吧”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小高有時做夢都會笑醒,他沒能成為鋼琴家,但他能讓更多人成為鋼琴家。
這種滿足感就像做了父親的男人,雖然他沒有十月懷胎歷經產子之痛,可下一代的出生總歸有他的功勞。
小時候,做不到的事情有很多,于是認為長大后就可以無所不能。
小高在經營工廠三年后才明白這個道理,他不能掌控的事有很多,化工廠因污染嚴重被告查封,單憑這一條就能直接摧毀他“成為鋼琴家吧”的夢想。
越是長大越難直面自己的失敗,也許能被原諒的、理所應當的失敗是沒有長大的權利。所以那時,眼淚總是來的容易,而現在,悲傷很難離去。
遣散工人的那天,小高親自給每一位員工發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每發一張,腦內就會重現一次鋼琴被拉走的場景。有一瞬間,小高想到,若是當初父母沒有給自己買鋼琴,那今天的負罪感是不是可以少一點?
站在大門口,看著空無一人的工廠,小高陷入沉思,擁有后失去與一開始就不曾擁有到底哪個更痛苦?
或許都不好過,不然你看,沒買鋼琴時,他在哭;失去鋼琴時,他在哭;拉走別人的鋼琴時,他還在哭。
——end——
【無戒365極限訓練挑戰營 第20天】
注:第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