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檢察官、法官、學者、法科生、普通民眾
檢:大家好,我是內蒙古通遼市檢察院的一名普通檢察官。我這次春節前后到內蒙下的5個不同縣的農村做了社會學的調查,主要針對的是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剛好跟咱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有關,我先講我所調查的內容跟大家報告一下。
現在農村的養老問題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現在農村老年人的大概生存狀況是這樣的:首先,他們基本喪失了外出打工的勞動能力,沒有單位肯雇傭甚至是建筑工地都不會用他們這個年紀的人了。
第二點是他們失去了自己基本的生產資料即土地。原因比較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作為他們子女的第二代農民工,不甘于在農村生活,希望在縣城或市區所在地購買樓房,過相對城市一點的生活。但這個錢第二代農民工無法通過自己的方式賺取到,于是會讓一代農民工賣掉作為他們生產資料的耕地的經營權?,F在北方耕地的經營權已經集中到少部分人手里,大部分一代農民工已經沒有土地了。
第三個是農村的醫療問題。現在一代農民工年齡大了,需要看病時的醫療特別貴,而且農村醫療的報銷機制是這樣的:比如你自己出去看病花了五萬的醫療費,這個錢是需要自己先掏了的,然后拿相關的醫療單據回來報銷。其實一代農民工的手機是拿不出五萬這么多錢來看病的,這逼迫他們只能去借高利貸來看病,報銷也不是全額的,可能只能報三萬。而且報銷的流程是異常復雜的,如果你想要加快報銷程序,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要花一些錢。對一代農民工來說,如果你借了高利貸,那還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再有就是一代農民工也是有自己的一個追求的。比如說他們現在一般都有孫子輩了,但孩子他們就會是跟他們的父母二代農民工住在縣城或市區的房子里,孩子每年回來少,只有極個別的會經?;貋怼C看位貋淼臅r候,爺爺奶奶也會想表達自己的心意,但是他們又沒有土地,所以他們會養雞鴨鵝羊這類的家禽,再大一點的就養不了,體力跟不上了。
在去年和今年的這段時間羊的價格大幅度的下降,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在農村這幾乎是一個極端不穩定的因素。已經出現這種情況了:因為他們沒有土地嘛,當地的政策是羊是不允許全年放養的,一年只有五個月可以放養,剩下的時間羊是要自己喂養的,羊要吃秸稈,但農民沒有耕地,他們只能通過賣雞鴨鵝這些再賣秸稈喂羊。羊的價格卻大幅度地下滑,去年到我走的時候,五個村里的我研究比較仔細的三個村子里就有兩位老人是因為這個原因自殺的。所以說情況非常嚴峻。
農村的養老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我以上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問題。
法科:我今年寒假也做了社會調查,和你了解的情況是差不多的,我調查的項目題目是《華北鄉村社會結構治理及法制化研究》。但不同的是:你調查的地區是內陸地區,按照我的理解,更像我所了解安徽及河南河北,我所處的鄉村是沿海地區,它所呈現的鄉村問題沒有你說得那么嚴重,但大同小異,對農村養老這塊都有這樣的問題。
我了解的安徽蚌埠的情況是:在一代和二代農民工之間,二代農民現在承擔的是外出打工的任務,但他們處于青壯年時期,要經歷結婚的階段,結婚出現的情況是,他們農村的房子是不行的,需要在所處農村的城里買一套房子,但這房子并沒有發揮實質的功能,他們只會在過年那幾天回來住,年后又外出打工了,把自己的孩子即所謂的留守兒童給爺爺奶奶撫養。但那邊并沒有出現上面檢察官所說的需要將房子流轉出去的情況。
在我們沿海地區也沒有將房子流轉出去的情況,原因之一是我們那邊現在已經沒有土地了。以我所在的村莊為例:我們村大概有兩千畝土地,因為村里來了個大企業以及隨之零零散散的小企業,兩千畝中有一千八百四十畝已經被征用了,但出現得問題是這些附近村莊的企業在大環境的影響下,經濟效益并不好。但是他們又成了實體農民,面對的問題是沒有土地了,經濟效益又不好,他們只有在家待業。
其實我也說不出出現這些現象到底是哪一塊出現了問題,倒像是現在社會學研究的社會轉型期出現的農村問題。好在我們村比較好的一點是村集體、村莊會出一部分錢來給農民養老。
國家關于農村養老出的一個規定大概說的是農村養老的供養資金是由地方財政支出的,如果農村集體收入多的可以予以補助和改善。但是如果村集體沒有錢的話,只有依靠地方財政。按照國家的規定,這部分的資金一般是三千到五千之間,如果是五千接近六千的話每月大約500元,按3000算的話每月有約250元,算下來每天只有幾塊錢,這樣肯定是不夠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