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個育兒群里看到父母們交流,都在說孩子叛逆,不聽話,學習不主動,總是玩手機。我忍不住插了幾句嘴。
和大家討論了一下孩子玩手機的問題。
之后又討論了是否要夸獎和表揚孩子。有的家長說給孩子肯定還是有必要的。
我說:肯定和表揚不一樣。
家長說:順其自然不錯,太過強求的東西都不好。
我真不知道該說什么。
同樣的話我也聽別的家長說過。
聽到這樣的話,我真的覺得很無奈,但是我真想說:做家長,不能一邊嫌孩子叛逆,一邊拒絕改變啊!
記得很多年前聽過一句話,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觀念,當時深以為然。今天,自己做了家長,并且接觸了很多家長之后,我認為,不僅父母的觀念,還包括父母的思維模式,以及父母是否愿意學習改變,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最近,有關階層固化的討論很熱烈。
知乎上有這么一個貼子,發貼人是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
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國的階級固化現象。
我們國家博物館平時應上級部門要求,負責給北京市的中學生上課外歷史課,所以全北京市所有中學我們講解員都接觸過。有一次,北京東郊的某個中學來國博上課,因為他們學校離市區非常遠,所以比預定時間晚到了一個小時,可是這個遲到的學校到了博物館以后,老師上來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提前一個小時返校。這樣一來,這個學校真正的學習參觀時間也就不到20分鐘,正常學校的參觀時間應該是2個小時20分鐘的。
我很驚訝,就問帶隊老師:“您為什么這么著急回去?”
這學校老師說了一個牛逼至極的理由。
他說:“學校訂了營養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時間是要多收費的,我們必須得按時趕回去吃營養餐。”
這句話一瞬間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什么叫“價值取向。”
在“按時吃營養餐”和“到國家博物館上專題課”之間,這個學校認為前者要比后者有價值的多。
那么這種價值取向的學校給我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呢?這個學校里的學生在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上非常糟糕,
至于我們有的同事后來回辦公室抱怨說,這學校初二學生的表現簡直差到了無法正常教學的地步。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東四附近的某著名重點小學,這個學校也曾經組織小學生來國博上課。他們的課
并非上級部門要求,純粹是學校自愿的,說是要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這學校的小學生是什么水平呢?
我給這些學生上課的時候問他們一個問題:“小朋友們,北宋之后是哪個朝代呀?”我希望引導他們說南宋,進而引出岳飛抗金的故事。
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偽楚。”
……………………….
這是當時女真人在把北宋政府一網打盡之后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因為存續時間太短而且沒有合法性,所以在歷史中幾乎沒有存在感。除非是扣過這段歷史,否則根本就不太可能知道這政權。
當時我就腦門子冒汗,但是強掩笑容說:“啊,那你說說為什么是偽楚呢?”
小朋友說:“因為張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趙構登基是在五月~”
聽罷此言,我腦門子嘩嘩冒汗,嘩嘩地冒汗,呲牙說:“你真棒。”
那天那個重點小學的小朋友們(五年級)給我留下了極度深刻的印象,他們的知識,眼界,表達能力全面碾壓之前那個中學初二的學生。
還有一個細節形成了更劇烈的對比。當時我看時間,已經快過了飯點了,就說:“同學們,快過飯點了,咱們先去餐廳吃飯吧?(國博內部餐廳)再不去的話,餐廳關門就吃不上午飯了。”
那個帶隊老師回頭問那些孩子:“你們是去吃飯還是繼續上課?”
所有的小朋友都無一例外地高喊:“繼續上課!”
帶隊老師回頭看著我一臉歉意地說:“老師,真對不起,孩子們下午和晚上還有其他的課程,怕是來不及吃午飯了,能不能麻煩您繼續給同學們上完課?您喜歡吃什么?我去幫您把飯買好。耽誤您吃飯,實在是對不起,我們一個星期才能來一次國博,確實不容易,您原諒我們。”
我聽完這話,不僅不覺得饑餓和辛苦,反而備受感動和鼓舞。非常開心地為同學們上完了剩下的課程,整個過程中,那些五年級的小朋友和我互動的非常好,什么課堂紀律之類的事情我根本就無需費心。那些孩子的素質簡直好的沒邊了。
我說的這個重點小學,如果說出名字來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
這學校里的學生家境優渥,家長大多是社會精英,學者名流,政府官員,駐外使節,企業高管。
成百上千個精英家庭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所學校里,而這些攜帶著各個家庭的氣質,資源和價值取向的孩子們又在這所學校里形成新的共振。
優越的家庭環境使得他們不至于局促于眼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長遠的積累和沉淀上,做出了在更大時間尺度上的正確選擇。
如果僅僅拿一個精英家庭的學生和普通家庭的學生做對比的話,可能會有失偏頗,但是如果把兩個學校的學生放在一起對比的話,那種大數據量體現出的傾向在感官上是顯而易見的。
我也不怕招人煩,說句特別俗氣雞湯的話,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階層上實現翻盤,那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們僅僅做到不搞砸了就已經能在上層了,可他們不僅沒搞砸,還往往做的更好。
各方合力使得這些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超凡的優勢,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相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的優勢是會擴大還是會縮小呢?
這個社會的階級會不會進一步固化呢?
這恐怕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的問題了。
讀了這個貼子,您有什么感受和看法?
我想到了起跑線的說法。
前幾天,參加我讀書會的媽媽寫了一份收獲和總結發在我的公眾號上,這位媽媽寫的很感人,我也深受觸動。編輯完成后發表時我把文章發到了幾個群里,由于是同時發好幾個群,沒注意發到了一個不允許發鏈接的群里。我當時沒發現,發現時已經撤不回來了。
那也是一個有眾多家長的群。
這引起了一些家長的不滿,說應該維護群里的秩序,不允許發廣告,哪怕是改頭換面也不行。我對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同時心里也是深深的遺憾。
我遺憾的是家長的關注點,如果家長關注的僅是文章末尾的讀書會介紹,而不是自己能從文中收獲什么,對自己養育孩子有沒有幫助,我真的覺得挺遺憾的。
一位朋友和我說她孩子學校的情況,我聽了也是唏噓不已。
學校要開運動會,要求各班統一服裝,老師和家長商量了以后,決定給全班孩子買一套統一的班級服裝,費用由各家自己出。家長們在淘寶上各種篩選,選定了商家,由家委會的家長統一購買。服裝買回來了,問題也來了。家長們嫌衣服質量不好的、嫌顏色不夠鮮亮的,各種抱怨。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是家委會的家長故意把質量不好的服裝給自己孩子的。家委會的成員們真是百口莫辯。沒辦法,他們只好與商家交涉,商家同意不合適的、有質量問題的可以調換。可家長們還是不高興,嫌耽誤他們時間,要求家委會的家長負責調換。家委會的家長很委屈,自己費心勞力的把衣服買回來,卻落了一身的不是。
衣服價格并不高,考慮到孩子們長的快,大家一起選的時候就選的便宜,也僅是為了孩子們運動會一起穿,給孩子們有個集體榮譽感。過程里,沒有誰是獨自決定的,決定是家長們共同做出的。只是家委會的家長負責執行,卻招來了家長們這么多的挑剔。
我想,這件事反應的就是家長的思維模式和關注點。衣服不合適可以換,但關注點不同,思維模式不同,卻難以更換。
當父母僅關注眼前,僅關注是否觸犯自己利益,僅關注孩子當下的分數,恐怕就難以關注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更難關注孩子長遠的成長了。
專家們一再強調教育不是短跑,是長跑,起跑線并沒有那么重要,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起跑線。我也并不贊成“子不教,父之過”的教養假設,但是,看到這些事件,我也真的感到難過,有什么比父母自己的成長更能引領孩子的成長呢?
我要反思,專家否定的起跑線,真的不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