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文章主要告訴我們去尊重資本之間的差異。字面上的含義簡單明了:有錢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背后的感覺和可以拓展的發散思維有很多,我選了一部分做了自己的思考。包括差異如何量化?量化之后的差異如何可以彌補?財富增長的方法是什么?當你彌補到了什么程度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1. 差異如何量化?
所謂量化實際上就是一個算賬的過程,把帳算明白了,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在我看來,凈資產和年收入,是成年人進入這個社會之后,最主要的成績單。
根據我的學習和觀察,我大致意識到,三倍或者1/3是一個差別的分水嶺:年薪10萬的工程師和年薪30萬的項目經理,他們的視野是不一樣的。一個30萬的項目經理和一個年薪100萬的區域主管就是不一樣。10萬跟30萬之間差了一個等級,30萬與100萬之間,差了又一個等級,那么兩個等級之間價值觀完全都不一樣。年薪100萬手里的剛需,可能在年薪10萬的人看來就是一種炫富的行為。
年收入的故事換算到凈資產上面也完全適用。結合當前一線城市里面常見的個人情況,大致可以把人分成,凈資產,10萬,30萬100萬,300萬,1000萬,3000萬…… 而你要盯著去成長的目標,就是成長為下一個等級。
巧合的是,專欄里面做了一個基本投資者的門檻要求。我自測了一下,還沒有到,但我已經達成了30%的目標。也就是說我跟一個,符合投資者門檻的人來說對比的話,我差了一個等級。
2. 如何彌補差異?
文章寫到現在這個程度,如果答案還是簡單的成長兩個字的話,那就太沒有誠意了。確實是需要拿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而這個方法其實匯總起來非常簡單,只有四個字,積少成多。你從30萬走到100萬為例,我見過很多人憑法人依據著手里的30萬,通過一系列的成長進步投資活動,達到了一百萬的財富。但是我還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我身邊的人,是從30萬變成零,然后又從零變成100萬了。因為一旦從零開始,東山再起的難度遠遠大于繼往開來的難度。而增加收入的路徑無非有兩條,一條是通過工作去掙錢,一條是通過資本去賺錢。對于我而言,第一條路還是走得頗有心得的,但是第二條路我才剛剛起步。
3. 財富增長:從0到1
既然如此,那么干脆就聚焦于自己擅長的地方,來大致的說一下怎么存錢和儲蓄。又是非常簡單的四個字概括,量入為出。第一桶金幾乎唯一的方法就是靠攢錢,每一次把自己收入的一定比例,存起來,放在很低很低風險的資產上(通常是銀行存款或者寶寶類產品),第一個里程碑是需要存到六個月的生活費。如果你還沒有存夠,那么就一定要堅持先跑這個位置才可以;如果你已經存夠了,那么多出來的錢,可以去學習一些進階的投資方向,包括,債券理財,股票等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有達到第一個里程碑。
4. 存錢與財富自由
當然,沒有人靠打工存錢實現財富自由。上面講存錢的方法其實只是我們實現財務自由的第一步,存錢,沒有辦法幫我們達到財務自由,但是如果不存錢,我們絕對達不到財富自由。存錢是讓我們能夠及早進入投資領域,接觸更多的可能性與資產的變化,然后,建立用錢掙錢的這一條出路。當你的資本足夠多,雪球足夠大,又通過背后的智慧能夠保有一定的收益率,那么這個時刻,就是你擁抱財富自由的那個時刻了。
#413-一齊聽棉講故事-橙子學院碼字島第26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