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飯時,與女兒聊起了小時候玩的游戲。很多游戲她聽都沒聽過,現在感覺很普通,可卻是童年純真的快樂。
跳橡皮筋。當時有兩種跳法,一種是一邊唱著兒歌一兒跳,只要沒卡住就可以將一個曲子一直跳下去。記得開頭是“小汽車,嘀嘀嘀,馬蘭開花二十一……”然后是數字接下去,可以無窮無盡。另二種是有幾個規定動作,或著跳空,或踩線,或前后交叉等等,動作沒做到位就輸了。無論哪一種,難度的增加均是用橡皮筋的高度來決定的,從腳踝開始,最終到把橡皮筋舉過頭頂。一般來說,是三個人的游戲,一個人跳,兩個人撐著皮筋。輸了輪流換人。在學校里跳的場景,因為同學們熱熱鬧鬧,一個下課很快就過去了,剛要輪到卻鈴響的人總是遺憾地收起皮筋。這樣每天都很少有人真正跳到頭頂的高度。而我的記憶中,那個跳皮筋的身影卻是孤獨的。當時母親為了賺錢,總是每天晚上剝蝦到深夜,夜里沒有燈,只在剝蝦的小桌子上點一根蠟燭。而我一個人不敢去樓上睡覺,就只好和母親一起在樓下。剝蝦沒一會兒,就手痛得不行。只好一個人跳橡皮筋,用兩張凳子將皮筋架起來,然后一個人在那里變著花樣跳。印象中留下就是我在墻上那一蹦一跳的影子,這時,母親手里剝著蝦,時不時抬眼看著我獨自取樂,時間也就這樣消磨過去了。
推柿子核。這一般都是在柿子成熟的季節里,因為有些家里門口就種了柿子樹,所以小時候吃到比較多的水果也就是柿子了。當時親戚家里有種柿子的,是那種長橢圓形的,往往還未很成熟就摘了來,送給我家幾個。母親將它們放在米缸里,讓它們變得紅了才可以吃。我們兄妹倆是饞嘴的貓兒,總要時不時去看看。哥哥倒不是急著吃,他最關心的是里面的柿子核,因為早就約好小伙伴們來比推柿子核呢。我們小鎮的房子都有一個石門檻,門檻的前面有一塊踏腳板,雖然只有一平米見方的小地盤,卻是比賽推柿子核的良好場地。每位選手選好自己用于比賽的柿子核,把它放在最邊上,一喊口令,大家一齊推,看誰的柿子核停的地方最遠,誰就贏了。贏了的人可以沒收這一局里所有的柿子核。因為有一個門檻,所以不能用力過猛,那樣會彈回來,反倒輸了。這上游戲一般都是男孩子參加,所以我家出戰的就是我哥了,我只是他的后勤保障,幫他管著柿子核以及放哨提防母親來,這個游戲大都家長是反對的,因為要想贏,往往得跪在地上,或趴在地上,那個衣服就只有掃泥巴了。當時哥哥也是贏了許多,我們把柿子核放在一個瓶子里,偷偷地藏了起來。可每年總是忘記了藏在哪里了,第二年還是眼巴巴地等著吃柿子來積累子彈。
現在的孩子們往往都在電子設備前玩游戲了,不像我們那時,以天為幕,以地為席,以山川為道,以大海為池,嬉戲于自然之中,玩耍于天地之間,心胸自然不同了。想起了我最喜歡的那句詩: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