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本經濟學的書寫書評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像薛兆豐老師寫的《經濟學通識》這種貼近中國現實的經濟學入門讀物。
我一直認為經濟學家的一個責任就是不能作為象牙塔中的學者,就像一直為《商業周刊》撰寫通俗易懂的經濟專欄的經濟學家貝克爾一樣。經濟學家們應該肩負著用通俗的語言向廣大讀者展示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幫助人們區分動機和結果、解釋事與愿違規律的責任。還好,與貝克爾一樣,《經濟學通識》這本書也具有類似的功能,這是我目前見過的塑造市場經濟價值觀最好的讀本。
事實上,最早看到這本書是從《企業家須回報社會嗎?》那篇頗受爭議的文章開始的,因為之前一直聽說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哈佛商學院的第一堂課是商業(企業)倫理學,這里的教授們要講述歷史的故事,告訴富有是“學生”,對企業加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企業家如何出色地服務和回報社會與社區。而在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個與傳統商業倫理學完全不同的觀點:即經濟學者能夠觀察到的,永遠且只是兩點:一,企業家必須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掙錢,二,企業家必須掙錢,掙錢才能生存。
這也是吸引我繼續讀這本書的一個原因。其實,在這本書最初的序言里面作者就提出了人類至少面臨的四項普遍約束:(1)東西不夠,即稀缺。稀缺不僅指資源不足,同時也指欲望無限;(2)生命有限,即由于未來總是不確定的,所以人們不樂意延遲消費的事實;(3)互相依賴,即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可靠的,但我們又不得不與無數人相互協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實;(4)需要協調,即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參考系,才能將個人自發的行為導向社會和諧,而不是導向社會混亂的事實。并粗略地概括與此相對應的是四類經濟學理論:(1)需求定律;(2)利息理論;(3)制度理論;(4)宏觀理論。而這本書正是圍繞著這四項約束和四項經濟學理論展開的。
有意思的需求理論
我最為感興趣的是需求理論。我們學的會計學理論告訴我們成本決定價格,在經濟學的需求理論看來恰恰正是相反,是供求決定售價,售價決定成本。價格是對最終成品的供求決定的,決定了以后,再倒過來決定生產原料的價格。由此會得出一些非常有趣但可能我們一直深以為然的結論。比如關于治理交通擁堵,很多人都反對“用者自付,按價交費”的資源分配辦法,動不動就問“窮人怎么辦”。事實上,按照需求定律來看,治堵的目標就是要確保對使用道路的需求最高的車輛順利通過,而采用的辦法就是“按時按段”收費,越是接近這個治堵的方案就越有效,越遠離這個原則的治堵方案就越無效。再比如,關于春運綜合征問題,其根源在于短期需求激增,是需求激增抬高了實際票價,從而導致了黃牛黨的猖獗。從需求決定價格這條原則來出發,對火車票提價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提價多少算是充分?怎樣提價才算合理?在這里我們會看到比較有趣的做法:火車票提價提到春運恢復正常秩序時算充分,而提價的方法就是年前逐日遞增,年后逐日遞減,從而鼓勵時間成本低的人早走晚歸。
生命有限與利息理論
在生命有限,即人類不愿意延遲消費的事實方面,比如因提出“有效市場假說”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家法馬,他就認為資產的價格已經反映了關于該資產的內在價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1)去研究價格的歷史對預測股價沒有幫助,(2)去研究公開信息對預測股價可能也沒有幫助,(3)即使尋找內幕信息對預測股價也還是沒有幫助。有效市場假說的含義是,所有信息其實早被泄露和消化了。估計看到這個結論的炒股者大部分都會有一種崩潰的感覺。
事實上正是因為生命有限,所以衍生出了保險機制。為什么我們要選擇保險機制而不是儲蓄機制?原因就在于儲蓄是人們為不測之需而作的,如果遇到了意外,他就得用掉儲蓄,結果是凈虧損。而保險卻兼顧了三個環環相扣的基本職能,即準確評估風險的或然率,對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為約束,并分攤個人投保者遭遇的損失。換句話說,購買保險的人,買到的是確定性。一個成功設計的保險,可以讓人們不在乎自己是否會遇到意外。
互相依賴和利息理論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關于“最低工資法”的問題。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大量關于某某政府把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多少的新聞,實際上在薛兆豐教授看來最低工資只會帶來惡果而不是好處。因為最低工資法規定的只是貨幣工資,而貨幣工資僅僅是“全部報酬”的一部分,此外還有勞動保障、醫療費、有薪假期、職業培訓等等,那才是“全部報酬”。如果用法律來硬性規定其中的貨幣工資,那么雇主就會在長期內調整其他報酬,使“全部報酬”回落到原來的水平,使法律失效。所以贊成最低工資的人可能是好心,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害處。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于扶貧的。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很多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受益者,往往不是最窮的人。比如國慶節的高速公路免費,得益的是自駕小車的中產階級,而乘坐大巴的旅客則不受優惠。因此在對待收入分配問題時,社會應該對窮人發放貨幣補貼而不是實物補貼,并且補貼的金額應隨著窮人自身的收入的遞增而遞減,收入超過貧困線就不再接受任何補貼,而整個社會的商品和服務,則均按市場化的方式分配,不再搞任何實物補貼。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既保證了最窮的人能夠得到基本的貨幣收入,又維護了他們按自己偏好分配收入的權利,還消除了他們力爭下游的動力,最重要的是保證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需要協調與宏觀理論
前段時間正好看到有小伙伴在讀劉瑜的《民主的細節》,里面說絕對的民主和絕對的自由都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自由和民主不僅有區別,而且往往有沖突。“自由”就是個人的人身、理論勞動和產業得到法治保護,他們有權與他人締結契約和進行貿易;而“民主”則是按照多說原則,集體商議如何行使國家暴力,來干預人與人之間本來可以締結的契約、本來可以進行的貿易以及本來可以保有的產業。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里面也有過精彩的論斷:“讓我苦惱的是,不在于我們的社會搞民主,而在于我們與生俱來的和后天習得的惡行,另我們很難保有井然有序的自由。依我看來,沒有什么比缺乏自由的民主更可怕的了。”辛迪加專欄作家威廉斯也有過類似的論斷:“怎樣斷定誰可以傷害誰?在獨裁體制,由獨裁者決定。在民主社會,由暴民決定。在自由社會,由私有權決定。
這本書里面還包含著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經濟學家的免責聲明、行政壟斷和準入限制、“體育經濟”的凱恩斯式謬誤……大量精彩而獨到的見解,為了寫這篇書評,我今天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又對本書做了略讀和摘抄,它更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讀一本好的經濟學書,也許不會讓我掙到更多地錢,但是會為我打下堅實的價值觀基礎。
#微博讀書#如果你認為是黃牛黨造成了買票難,如果你把反壟斷法當成市場經濟的根本大法,如果你也高舉著“民主”的旗幟,我建議你應該好好讀一讀薛兆豐老師的這本《經濟學通則》,它雖然不會教我們掙到更多的錢,但是引人思考,思考后還能學會運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人人都應該學一點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