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于丹的一篇文章,叫做《那一刻我才明白,來日并不方長》。
文中記述了她原本跟自己的朋友有一些約定,本來自己毫不在意,覺得不急在一時,可是當朋友突然離開,才發現,有些事情再也來不及了。
看完想起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爺爺經常帶我和弟弟去田里摘豌豆,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手機,網絡,在老家娛樂活動非常少。于是,摘豌豆便成了我跟弟弟都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
頂著烈日,跟在爺爺身后,唱著不成調的曲子,跟弟弟打打鬧鬧,不時伴著幾句爺爺的笑罵聲。
分明是沸反盈天的夏日,蟬鳴聲能把人半夜吵醒。可是那樣的時光,而今回想起來,內心卻格外的安靜。
初中,我離開了老家,去了城市一所頗有名的中學。學習開始忙碌起來。
到了暑假的時候,有補習班要上,難得回老家,也基本都在寫作業和睡覺。
“去摘豌豆啊,今年的豌豆長得可好了,你們可以吃個夠”
“明天再去吧,今天太曬了”
每次都說明天再去,那時候看著爺爺提著籃子,一個人落寞離開的背影,總想著未來的日子還很長,我明天,甚至明年再陪著爺爺去好了。
可是我忘了,豌豆不會等我,爺爺也不會等我。
02
現在,老家的土地改造,再也沒有了大片大片的豌豆,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老家的田地,去了城市打工。
夏日的陽光依舊,可是那片熟悉的豌豆,只有夢里才會出現了。
高一的時候,爺爺查出癌癥,之后便離開了。摘豌豆活動也永遠的被擱淺了。
現在,每每午夜夢回時,總會想到爺爺一個人提著籃子的背影。我好想穿越回去,拉住他,然后挽著他的手,像小時候一樣,唱著歌,一起去摘豌豆。
可惜,那個背影早就被時光帶遠了,不會回來了。
03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小學就認識,家也離得近,經常一起玩。
后來,她因為搬家,去了一個新的學校,聯系漸漸就少了,只有每年暑假,她會來我家,跟我聊聊天。
一直到大學,我們還經常聯系。她總是說:今年暑假你什么時候回來呀,我去你家玩?
可是后來,我回老家越來越少,基本上沒再見過她。我總是跟她說:反正我們兩個學校離得挺近,什么時候我去你學校找你玩。
其實這樣的話我說出來并沒有當真,可是她卻當真了,還總問我:你什么時候來,我去接你。
我只能一再推辭,還寬慰她:咱們才大一,大學四年呢,時間很長。
可是就在大二的時候,她因為一場病離開了。
后來,我一個人去了她的學校,心里一直想著,這里她是不是來過,這里她是不是坐過。
可是有什么用呢,她已經不在了。
再回想起這些,雖沒有大悲大痛,可是對于未了之事的懊悔卻越來越清晰,并且我知道,這種感覺將一直陪伴著我,直到我老去。
04
現在的人們,習慣了各種隨口承諾。
說著常聯系的人卻再也沒有了聯系。
說著什么時候一起吃飯,卻再也沒有約過對方。
我們總安慰自己,來日方長,以后可以經常約。
可是時光的腳步很快,明天和意外,你也不知道,哪個先來。
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是永遠。
只有切切實實的擁抱,才算是擁有,遙遠的許諾,一錢不值。
所以,別再等了。
想見的人,趕緊去見吧。想說的話,現在就說。時間不會等你,沒有人會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