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我去者昨日之曰不可留,向我來者今日之日不可負。新年伊始,應及早做好今年的個人規劃,繼續在簡書腳踏實地地耕耘。我知道,盡管付出不一定會有收獲,但不付出肯定不會收獲。寧肯時光負我,我決不肯負時光。
一、多讀多輸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源源不斷的輸入,哪來源源不斷的輸出?對于立志寫作的人來說,閱讀是不二的選擇。
多讀經典名著。經典名著之所被奉之為經典,是因為它經歷了較長的時間考險和篩選。大浪淘沙,能夠留傳下來的自被奉為經典。
在我國,以《紅樓夢》為首的四大名著就是我國古典小說的經典,代表著我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經典名著需要反復閱讀,才能體味到作品的妙和作者的匠心獨運。
近代,當代那些有影響的大學也不能不讀。魯迅的雜文是代表"五?四"新文化以來的最高成就。也是代表了魯迅的身份和標簽。茅盾,巴金,老舍,趙樹理等,他們這些人的作品是我國文學長廊里耀眼奪目的歷史畫卷。我們不得不人好好潛心閱讀這些文學瑰寶,來豐富我們的文學素養。
僅僅閱讀中國古典的,近代,現代的文學作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視野難免偏頗狹窄的。我們還必須把目光投放得更遠更廣闊一些。歐美等國外有許多的文學作品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方面要獨到之處,為文學作品注入了新鮮的生命活力。
《戰爭與和平》,《簡愛》,《悲慘世界》,以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莎翁的四大悲劇等等都是能夠震憾人心的鴻篇巨制之作。杰克?倫敦,歐?亨利,漠泊桑,契訶夫等短篇巨匠,精致絕倫,令人擊節驚嘆不已。
藝術無國界。這些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很值得我們去閱讀,去珍惜。
我們也不能忽視當代作家和他們的一些作品。當代作家的一些作品具有前瞻意識,有深隧的思想,有細膩而豐富感情暄泄。如周國平,余光中,余秋雨等等。他們離我們最近,和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和我們跳動著同樣的脈搏,我們極容易溶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二丶多和簡書里的朋友交流
簡書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全民寫作平臺。在這個集體里,每個人的基礎各異,水平良莠不齊。但也不乏名人大咖。人非生而知之,皆是學而知之。
古時候有"會文"之說,是指同窗好友之間,互相觀模,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名人大家難以接近,但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拿來細心惴磨。
簡書里的朋友大都是有涵養,有素質的人,
他們都比較平易近人,彼些友善且熱心,經常互相學習,互相鼓勵。這里真的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寫作這件事是不分年齡,性別,甚止與學歷關系不大。不論是同等水平,甚止剛剛起步涉足寫作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朋友之間虛心學習,共同探討也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三、多練筆
飽讀詩書的人很多,但要能真正寫出幾篇象樣的文章的人相應地就顯得少之又少了。曾聽說過有個高中生競然寫不了申請書,便條之類的。一時被鄉鄰笑為"枉讀詩書若許年"。這是什么原因?
我們知道讀的書再多,如果不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營養,那就等于白讀,白白地毫費精力和時間。這就叫"紙上談兵"。
多動筆,多練習。這就是實彈演習。這也是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東西的唯一途徑。舍此而無他。
動筆練習就是梳理思想,疏通語言障礙,讓它像溪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淌。開始是很難的。所以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但又有句話叫"熟能生巧"。經過無數次的磕磕絆絆,總究會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的。
讀書是輸入,是手段。而寫作是目的。不讀書就斷源頭,不能長流。不練筆就堵塞了渠道,無法暢流。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練習,才能源遠流長,寫出好的文字來。
四、多觀察多關心生活和國家大事
文章是現實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當時人們的所處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態,生活習俗,思想意識等諸多方面無不反應在作者所寫的文章之中。
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地投身到火熱的生活的激流中去,用敏銳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敏感的神精去感悟生活和社會。
同時,還要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一個感覺麻木,漠不關心他人和國家大事的人是很難寫出有深度,感人至深的好文章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出家門,走向廣闊的世界。開拓我們的視野。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我們對祖國歷史文化和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這樣也可以寫出有價值的文章。
《徐霞客游記》就是明代學者徐霞客通過游歷和考證而寫出的有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和地理等多領域的文獻資料。
我們已經踏入了2018年的征途。我愿做一只靈敏而忠實的狗狗,誠誠懇懇的在簡書這塊芳草地辛勤地耕耘,休問前程有多完人,莫負狗年好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