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奇葩三國說》用了差不多四個小時的時間,看完后第一時間成了蔡康永的粉絲。
說說我看完的幾個感受吧,
第一個感受是蔡康永和侯文詠知識好淵博,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淵博在哪里,文字逗逼、新鮮、鮮活有勁兒。
從文章的標題就能看出來,第一卷漢朝崩裂中第一章標題是:皇帝,快跑!第二章標題是:貂蟬的魔法愛情。第二卷災難徐州中第一章標題是:那一夜,張飛喝醉了酒(哈哈)。第二章,曹操的不倫戀情,后續還有遇見床上的諸葛亮、趙云抱娃娃,殺啊。等等,無一不顯示出作者的奇思妙想,對文字使用的活靈活現,越讀越有趣,確實鮮活而有勁兒。
第二個知識淵博體現在對歷史了解掌握的透徹程度。
雖然每個主題鮮活有勁兒,但每個標題都涵蓋了重要的歷史事件。第一卷第一章的皇帝快跑就講了漢靈帝的財政手段和宦官干政,緊接著后院著火,然后漢靈帝一命嗚呼。宦官專政到了什么程度,掩蓋漢靈帝死亡直到漢少帝劉辯登基,然后劉辯被自己的舅老爺董卓廢除,重新立了漢獻帝劉協。劉協然后開始各種奔波、逃亡、傀儡、壓迫等等生活歷程。如此種種都被作者用詼諧幽默的字眼描述的清楚明白,少了殺伐決斷的殺戮,多了對歷史的考量,讓我覺得明明是在讀歷史卻又不是在讀歷史,明明看的都是殺伐決斷、人心險惡、互相猜疑、勾心斗角,卻從這些新鮮的逗逼文字中陷入思考中,從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歷史。
第三個知識淵博的點在于對人性的剖析非常直白又引人深思。比如對紅臉關公是手持青龍偃月刀還是《春秋》都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放大了原著中鮮少提及的細節,讓每一個缺少個性的三國人有了不一樣的血肉感情。
第二個感受是,解讀不一樣的三國,作者從這些領導者身上找到了許許多多身為領導人不同的特質(HR職業病已上身,吼吼)。
比如曹操用人主要看能給他帶來什么價值,用完就扔。所以留下了曹操的千古名言“寧肯我付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負我”,曹操最大的愿景是天下歸一,但就曹操的用人法則,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曹操最終落一個無人可用的下場。因為這些人不知道哪句話不對,突然就會人頭落地。一個連自己的親兒子曹植都不愿信任的人,誰愿意真心為他賣命為他打江山呢。曹操的心胸只狹窄,導致曹丕繼承大任卻容不下有才華的弟弟曹植,真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
再看劉備,能屈能伸,愛戴人民。曹操攻打荊州時,曹操有80萬大軍,可劉備只有區區五千阿兵哥,這個比例可不是差的一點半點,劉備執意帶著幾萬百姓一起撤退,這和袁紹用百姓做人肉盾牌差的可不是一個lever。劉備,進可對曹操俯首稱臣,退可視曹操如野虎猛獸。
劉備禮賢下士,才有了三顧茅廬。劉備重視義氣,才有了張飛、關羽、劉備的鐵三角組合。劉備讓他的人不但吃的好住得好,更是心情好,這點曹操差的太多了,雖然曹操也重視人才但只能做到讓下屬吃的好住得好,心情好不好得看我曹某人心情好不好。兩人拉攏人才的手段完全不一樣。劉備說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劉備覺得趙云為了救一個阿斗冒的風險太大,為了向趙云證明他更加看重趙云便把尚未襁褓的阿斗狠狠摔在地上。
劉備用人妥妥滴一枚總經理,能讓所有的人才發揮所長,戰斗力滿額。
可是劉備的愿景不清晰,第一次見諸葛亮,諸葛先生就談到了三分天下的局勢。劉備其實并沒有聽明白諸葛先生對整個局勢的分析,而是急于渴求人才做出對《隆中對》的贊美,注意是贊美而不是認可。劉備和最重要的軍師最終的愿景不一樣,劉備過于理性,而劉備則比較感性。再加上劉備遇見諸葛亮的時候已經將近五十,二諸葛亮才不到而立之年,年齡的差異更是一層代溝啊。所以對諸葛亮提出的治世謀略,劉備顯然是打了折扣執行的,劉備的仁義禮智信是諸葛亮所不能理解的,最終導致劉備從襄陽一路落敗含恨而終。
從講歷史,解讀歷史,到解讀每一種人才的特質,每一個家庭最終的結局,蔡康永和侯文詠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三國,最后他倆設想,如果曹操得到了諸葛亮,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