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知道這么多,孩子的問題還是越來越多呢?

一對父母看了我幾遍關于六個高效教育工具的文章以后,就托朋友熱切地約我見面。見面后媽媽說看了我的文章后,開始覺得非常好,也認真開始做了,做了幾天以后發現結果遠沒有想像的那么好,但又不知問題出在哪里?

在說這話的時候,孩子正從自己房間出來喝水,喝完水后孩子也沒和我這個客人打招呼,就準備回自己的房間。媽媽就叫住了兒子說:“你怎么不和高老師打招呼呢?!都這么大了還這么沒禮,都給你說了多少遍了?!真是不長記性。”

孩子什么話也沒說,就氣沖沖地走進自己房間,“呯”的一聲關上自己房門,那反鎖房門的聲音仿佛就是在向家長的批評發出最強烈的抗議。

父母都不約而同地無奈搖搖頭,看著他們欲說又止的痛苦表情,我就主動問媽媽,剛才的教育過程是用的六個高效教育工具的哪一個。

此時他們可能也被我的這個問題所觸動,都默默無語。我們就剛才媽媽的批評作了分析:

剛才對孩子的批評過程中,六個高效教肓工具中的任何一個工具都沒有用上。

相反“你怎么不和高老師打招呼呢!?”這種責問方式會讓任何人聽起來心里都會不爽。試想如果別人也用這種語氣來責問自己,我們會是什么感受呢?

“這么沒禮貌”、“真是不長記性”兩句話里就給孩子貼上了兩個負面標簽。心理學當中的標簽效應可是非常靈驗的,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簽,孩子就一步步變成和所貼標簽一樣的人。

從以上媽媽對的孩子的批評話話中可以看出,這種批評不但無效而且還有害。

媽媽若有所悟地問道:“高老師,那剛才孩子這樣的表現,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主動給孩子介紹:“小明這是高老師。”此時孩子可能就自然會說:“高老師好。”

實在不知道怎么做,像剛才那樣不但無效,而且反而有害的批評,那還不如干脆什么都不做,至少這樣不會增加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然不是對孩子的這些缺點,就真正視而不見。可以等客人走后,再用六個高效教育工具和孩子定下規矩。當眾表楊,私下批評這個鐵律對成人、孩子都適用。

像以上家長這樣學了幾乎都沒用上的情況,絕不是少數。原因就在于知易行難,在知和行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我們都很難跨越這個鴻溝。

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家庭教育的學習上,而是體現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便面。小到個人,大到一個組織很多時候都難跨越這個鴻溝。

在知行之間不僅有一個巨大的鴻溝,更麻煩的是我們絕大部分人還看不見這個巨大的鴻溝,就只有少數的成功者,才能看到而且跨越這個鴻溝。

或者可以說是因為他們看到并跨越了這個鴻溝,所以他們才成為了成功者。

正因如此

“為什么我知道那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人生”才會火爆網絡。

才有了“如果我們都能將知道,變成做到,我們都會將比現在快樂十倍,幸福十倍,成功十倍。”一說。

如果我們真能將科學的教育方法變為行動,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就會快樂十倍,幸福十倍,成功十倍。

難道這個鴻溝就只有那些少數成功者才能跨越過去!?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真的就無能為力了嗎?

我們就真的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我們不愿看到的方向嗎?

可喜的是大量的研究和實踐都證明:這個鴻溝我們人人都能跨越,只要我們愿意。

如何跨越這個鴻溝,明天將有高人為我們引路,盡請期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