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焦慮只是一種情緒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焦慮應該是現代人的通病,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我們對鋪天蓋地的信息來不及甄選,得到的很多是并不全面的只言片語,妨礙了我們對事情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或者我們只是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也會讓我們緊張,有時還會過于緊張。

我們知道適度的緊張可以幫助我們更專注或高效地完成任務。但是過于緊張,刺激過度,超出人體的適應范圍以外,就會“大腦死機”,以致頭腦一片空白,無法集中思想,無法思考復雜問題,這時你就表現為情緒焦慮,煩躁不安,如果任其持續,就會發生一系列身體不適。

焦慮會引起心臟病,腸道出血、失眠,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各種身體機能紊亂,據統計高焦慮引起的死亡率要比正常人高23%左右。這是焦慮致病的身體傷害。

焦慮也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自殺者由于無法排解內心的緊張或失望,內心極度無助,找不到合理的情感的發泄口,最終釀成悲劇。通過研究,一般怯懦、內向,缺少變通的人容易負面情緒堆積,如果無法排解就會有爆發的一天。這是焦慮致病的心理傷害。

我自己也算是容易焦慮的人,也是通常所說的不能有心事的人,就象一直處于平衡狀態的天平,突然發生傾斜,如果沒有別人幫忙,自己就沒辦法自動復位。事后靜下心來檢討,發現每次發生這種狀況,起因大都是一些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某人今天和我說了這樣的話,是什么意思呢?或者我覺得自己沒做錯什么,可是對方生氣了,怎么辦呢?諸如此類,雞毛蒜皮的小事。哪怕與家里人意見不和,抬杠了,我也會無法排遣,導致睡不著或者做惡夢,可是看看他們完全沒事人一般,才明白是自己太在意他們的反應,而想多了。

有句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易焦慮的人聽來,總是會聽出負面的信息居多,覺得“庸人自擾”這個詞實在是很貼切,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想多了而且還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才糾結于這件事本身久久不能釋懷。所以焦慮者通常都是不容易變通的人,認死理。對于出乎自己預料的思維方式的理解和消化,需要很長時間。

我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終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算吃一暫,長一智吧,找到了一些應對方法。碰到類似的情形時,找到焦慮源,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想法,把問題換個方向思考,進入積極解決的軌道。

有時候答案就在轉念之間,換個角度后,你會忽然發現天地變寬了,原來所謂的問題其實根本不值一提。《富爸爸窮爸爸》中說到,要讓思想決定感情,不要讓感情左右思想。我們應該學會怎樣思考,而不只是對感情作出反應。學會積極地思考,正確地面對,對于不可控的事情,有時候順其自然,難得糊涂,是讓自己或對方之間留有余地的明智做法。

而對于一定范圍內可控的事情,我們更有辦法解決無端的焦慮問題:

首先,逐級面對焦慮源,如果你下個月要發表首次演講,而且觀眾有幾百人之多,對于沒有多少演講經驗的你來說,難免緊張、焦慮,而且只會越想越緊張。可是顯然沒有人能夠真正有效地幫你排解問題,我們可以試著來幾次真正小范圍實戰演習,然后逐漸增加難度,等你習慣了這種方式時,恐懼感自然慢慢減弱。

其次,提前演練。這其實和第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如果你恐懼的不是演講,而是要去采訪某個大人物。你擔心自己出錯或失敗,那么提高成功的率的唯一辦法,就是提前做好功課,對人物背景資料熟讀于胸,對要提出的問題,或者可能的回答,都要在腦中預演多次,使大腦習慣了采訪的過程,雖然只是虛擬的,也會很大程度上減輕你的焦慮。

最后,勇敢溝通。如果你是個羞于表達的人,總是想得多而說得少,就很容易陷于焦慮。給自己設定一個警戒線,當你想得夠多時,就主動提醒自己,多想無益,你只需要勇敢表達出來。當你將問題的“繡球”拋出去之后,你心里的負擔也會隨之卸下。

焦慮貌似都產生于懦弱、猜疑之上,如果你不想讓它枝繁葉茂,那么請反省內心的不足之處,沒有它賴以生存的土壤,“焦慮”自然就無處安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