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鄰居家奶奶帶著孫子陽陽來找兒子玩。玩的好好的,兒子突然伸手抓了陽陽一下,陽陽立馬嚎啕大哭。
我扔下手里的活,跑過去,瞪著兒子,兒子怯生生的走到陽陽身邊說:對不起陽陽,我錯了,給你玩兒我的小汽車。
說罷扭頭驚恐的看著我,孩子想必是知道自己錯了,因為我不止一次在夜晚哄睡的時候告訴他不可以和小朋友打架。
我正想教訓他,卻被孩子的奶奶打斷了。
鄰居家奶奶似笑非笑的說:你這小孩兒真能說啊,我給你一巴掌,跟你說句對不起吧?
教訓兒子的話,到嘴邊,我生生咽了回去。
陽陽跟兒子是好朋友,幾乎每天都會在一起玩耍。兩人打架是常有的事情,打架”負傷“也很平常,戰斗力和”危險等級“不相上下。倆人都是白天奶奶在帶,有時候下班回家看到兒子臉上帶彩,我也從不大驚小怪。我的原則:小打小鬧,小磕小碰沒有問題,不能因為無法掌控的傷害,把孩子鎖在家里,失去該有的快樂。
然而陽陽奶奶今天說的話帶著隱隱的怨意。我著實沒想到。
那一刻,心里很不舒服。
我問兒子:你為什么要打他?
兒子望著我,委屈的說:我說了不能把玩具扔到地上,可是他不聽,我怕他摔壞了我的玩具。
“你在阻止他扔你的玩具是嗎?”
兒子點點頭。
我蹲下來,扶住兒子的肩膀說:愛惜自己的玩具是對的,你做錯了事情能主動道歉說明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打他,這很棒。但是你要記住,以后如果你想要玩別人的玩具,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并且不能隨便扔別人的玩具,這是不對的,知道嗎?“
兒子眼里的怯懦消失了,跑到陽陽身邊說:陽陽,你可以玩我的玩具,但是不能扔在地上。如果摔壞了,就不能玩了。
兩個小家伙又開開心心的玩了起來。
眼看著自己孩子破壞別人玩具,連一句阻止的話都沒有,卻要去指責保護自己玩具的孩子。這樣的家長,我也是無話可說。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玩具進行了口頭上的勸阻后動手,這是出于人性的本能。試想如果一個成年人的手機被別人摔在地上而去打人,會有人去指責嗎?如果我今天不分青紅皂白把孩子教訓一頓,甚至為了臉上所謂的面子和鄰里間的和睦把孩子打一頓,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該有多大。我無法想象孩子變成一個唯唯諾諾失去是非判斷能力的人,孩子的內心世界也需要被了解,被尊重。
孩子的世界本來就小,一個三五塊的玩具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用大人的價值觀衡量值不值得該不該甚至對與錯,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小孩子間打鬧,常有的事情。對于兩三歲的小孩子,有時候可能是玩耍或者出于保護,誤傷的成份更多一點。
小寶2歲多,有時候擁抱一個喜歡的小妹妹,就會因為力氣過大撞倒對方;偶爾也會在遞給對方玩具的時候擦到對方的臉。也曾因生氣打過別人,也被別人撓到臉上滲血。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傷害到對方,我都教兒子去道歉,然后自己再真誠的向對方道歉,并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甚至有時候倔強的兒子死活不肯說”對不起“的時候,我會動手打他屁股。孩子打了別人,我們做家長的,心里滿滿的都是歉意。如果孩子沒有被打傷,能真誠的道歉,大人們大多能理解并原諒,因為誰家沒有熊孩子呢?同樣,遇到自己家的孩子被打,如果對方家長態度誠懇,也從來不會糾纏不休。
像今天遇到的,不接受道歉,要打回去的家長,我還是第一次見。
對于這種家長,我并不會像個圣母瑪利亞一樣,教訓兒子收手。如果今天換做一個陌生的家長,我可能會撕破臉皮發生口角。
前幾天一個多年不見的閨蜜相見,談起熊孩子,她跟我說:教育孩子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就足夠了。
之前在網上吵的沸沸揚揚的小女孩在游樂場踩踏小男孩致使女孩母親發飆事件,起初我是采取了沉默的態度。因為家有熊孩子,磕磕碰碰,打打鬧鬧,去評論別人,實在汗顏。如果我遇到這種事情,不見得會比小男孩的母親平靜多少。但是至少有一點我明白,媽媽的歇斯底里喪失理智,會讓這個小男孩留下心理陰影。如果我是那位母親,我更可能會拉著寶寶站在剛才事故發生的地方,告訴他,什么樣的情況是危險的,應該怎么樣保護自己。然后再去處理別的事情。
孩子漸漸長大,會逐漸脫離我們的視線。我們不可能像攝像頭一樣360°無死角每天24小時掌握孩子的行蹤。孩子遇到意外的事情,還是需要他自己有判斷和處理的能力。面對小沖突、小矛盾,不是得理不饒人,更不是撒潑耍賴就可以解決的;更不是要為了所謂的禮貌和面子一味遷就,道歉,唯唯諾諾,毫無底線。
育兒的道路上,我們誰都無法預料什么樣的語言和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陰影。
或許是一句責罵,或許是一個舉動,都或將給孩子帶來一生無法消散甚至彌補的傷害。
孩子間的打鬧,告訴他對錯;孩子間的傷害,教他保護自己。永遠不要教孩子主動攻擊別人,不論言語或者行動,也不要教孩子斤斤計較,得理不讓人。你要教孩子的永遠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遠離危險的事物或環境,如何在傷害到來時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比如大孩子搶玩具,抱著就跑;比如熊孩子伸手打,立馬躲開或抓住對方的手,提出警告,而不是立馬打回去。
作為父母,與其歇斯底里或緊張兮兮,倒不如放手,做孩子生活中的聆聽者和觀賞者。
教會孩子在不傷害自己身體、不損害自己自尊的情況下盡可能和平的處理問題,遠比是“護犢”式養育好的多。
成長的道路并不平坦,育兒的套路也是這個世界上最長的套路。但愿身為熊孩子家長的我們,能放松緊張的神經,淡定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小意外“。我不要做個隨時備戰的媽媽,只想聆聽成長,看著這些“小意外”慢慢開成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