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沒出現,沒關系,美好的事情可以遲點到

去年,我參加了很多婚禮。每每別人都對我說,你這樣年紀是會有很多同學朋友結婚的。言語中總是明示暗示,你也該去結婚了。如果這種時候,我沒有表示同意的話,就會聽到許多我都爛熟于心的話:女孩子過了30歲,就開始貶值了,現在還能挑人,以后就被人挑了,你還想怎么樣······

我可以說出幾大籮筐叛逆的話來反駁。例如,人生的價值怎么可以通過有沒有結婚來衡量?例如,沒有感情的婚姻不過是市場買賣,世界上的買賣那么多,多一樁不多,少一樁不少?我還可以舉出一大堆離婚的例子,一大堆不婚的例子。我更可以只回答四個字——關你屁事。但我只是笑笑說,好。

朋友說有時覺得不該固執己見,也該為父母著想。我回答,人類之所以會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又說,要不停地挑戰父母的底線,父母才會成長。

要是能以頂嘴論輸贏的話,我想我一定贏了。但我知道,像只刺猬一樣一感覺到敵意就豎起渾身的刺,這其實不好。應該讓別人的拳頭打在棉花上,才是智慧的做法,何況,這其中有很多很多不是拳頭,而是關心。

其實,美好的愛情,幸福的婚姻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溫暖,極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拒絕的。然而許多朋友,貌似和我一樣不能擁有。我們拒絕討價還價的條件論,對真誠渴求,對感覺執著,對愛相信。大抵就是這份對真誠的渴求,對感覺的執著,對愛的相信與現實的殘酷格格不入,才造成了舉步維艱的困境。

看朱迪·皮考特的《十九分鐘》時,有一段對法官的心理描寫讓我十分印象深刻。獨自把女兒撫養長大的法官大人艾莉總是讓生活的一切盡在把握之中,但是警察帕特里克的追求是一件讓她失去把握的事情。因為無論你多么在意,多么努力,仍然不能把握一個人的來去。

所以,冰心也說,緣分這個東西,不能找,只能等。我們祝福那些等到的人,然后繼續默默等。不能讓周圍的人不要擔心,也不能讓自己盲從,就只能讓周圍的人著急著,著急著,著急著,就習慣了。而我們只能不浪費等待的時光,不做別人的書簽,努力做一本可以一讀再讀的書。

我們并不拒絕美好,都想擁有像《槭樹下的家》描寫的那樣的生活:清晨,我還在賴床,你走出去讓玩耍中的孩子小聲些,不要吵醒我,雖然我醒了,但我幸福地享受著這份貼心和愛。

這樣的美好的時刻,需要哪些條件才能發生呢?有你,有我,有愛。我想,每天都可以發生得更多。雖然,你還沒有出現,但,我在等,并在等待中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此而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