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法? 句? 經
? ? ? ? ? ? ? ? ? ? ? ? ? ? ? ? -- 佛陀的教導
? ? ? ? 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
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我們是怎么樣都是來自我們的思想,我們用我們的思想來創造這個世界。當你用不純的頭腦來說話或行動,煩惱就會跟隨著你,就好象輪子跟隨著拉車的牛。
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我們是怎么樣都是來自我們的思想,我們用我們的思想來創造這個世界。當你用純凈的頭腦來說話或行動,快樂就會跟隨著你,就好象你的影子一定會跟隨著你一樣。
「看他怎么罵我,又打我,損我,又搶奪我。」如果你帶著這樣的想法來生活,你就會生活在怨恨之中。
「看他怎么罵我,又打我,損我,又搶奪我。」如果你拋棄這樣的想法,你就會生活在愛之中。
在這個世界里,怨恨從來就沒有辦法驅除怨恨,只有愛能夠驅除怨恨,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法則。
有一天你將會過世,如果你知道這一點,你怎么會再去爭吵?
風能夠很容易地吹倒一棵脆弱的樹,如果你追求感官的快樂,如果你放縱在食物和睡覺里,你也會被連根拔起。
風無法吹倒一座山,誘惑碰觸不到一個醒悟、強壯,而且又謙虛的人,碰觸不到一個能夠自主,而且又能夠了解道的人。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污濁,如果他是魯莽的,而且充滿欺騙,他怎么能夠穿袈裟?
不論是什么人,如果他是他自己本性的主人,如果他很明白、很清晰、而且很真實,他才真的可以穿袈裟。
將虛假的誤認為真實的,將真實的誤認為虛假的,你就忽略了心,而使你自己充滿欲望。
將虛假的看成虛假的,將真實的看成真實的,洞察你的心,遵循你的本性。
一個沒有直接反映的頭腦是一個脆弱的屋頂。熱情就好像雨一樣,會泛濫整個房子,但是如果屋頂很強,就會有保護。
任何遵循不純思想的人都會在這個世界和死后的世界受苦,他會在這兩個世界都受苦,當他看到他所做的事情的錯誤,那是很棒的。
任何遵循道的人在這個世界會很喜樂,在死后的世界也會很喜樂,在這兩個世界,他都會很欣喜,當他看到他所做的善行,那是很棒的。
在這個世界的收獲就已經很棒了,在下一個世界的收獲更棒。
清醒就是生命的方式,愚蠢的人昏睡,就好象他已經死掉一樣,但師父是清醒的,他永遠活著。
他觀照,他很清楚。
他是多么地快樂!因為他了解清醒就是生命,他是多么地快樂!遵循著醒悟者的途徑。
他堅毅不拔地靜心,追尋自由和快樂。
所以要非常清醒、反省、觀照。很小心、很注意地行動。生活在道里面,光就會在你里面成長。
借著觀照和工作,師父使他自己成為一個島嶼,洪水無法淹沒它。
愚蠢的人不小心,但是師父會留意他本身的觀照,那是他最珍貴的寶物。
他從來不向欲望投降,他靜心,在他決心的力量當中,他發現真正的快樂。
他克服欲望,他從智能的高塔冷靜地往下看那些苦難的群眾,他從山上往下看那些生活在接近地面的人。
在那些不觀照的人當中,只有他觀照;當別人在作夢,只有他是清醒的,他象賽馬那么快速地飛越過原野。
借著觀照,帝釋成為諸神之王,觀照是多么地棒,昏睡是多么地愚蠢。
比丘留意他的頭腦,害怕他的思想任意發展,用他的警覺之火燒掉每一個枷鎖。
比丘留意他的頭腦,害怕他自己的混亂,不可能墮落,他已經找到了到達內心的和平之路。
就好象箭工在削造一支箭,他會將他的箭弄直,同樣地,師父也會將他走偏的思想調正。
就好象魚脫離水,擱淺在岸上,思想也會動蕩和抖動,因為它們怎么能夠震掉欲望?
它們會顫抖,它們不穩定,它們按照它們的意志亂逛,最好是去控制它們。去主宰它們能夠帶來快樂。
但它們是多么地微妙,多么地捉摸不定!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使它們變寧靜,借著駕馭它們而找到快樂。
師父一心一意地平息他的思想,他結束它們的亂逛,坐在心的洞穴里,他找到了自由。
? ? ? 一個充滿著憂慮與不安的心靈
如何了解「道」?
人若受擾而憂慮不安,
就無法具有真知。
一個無憂無慮的心靈
不再尋覓、不再思辨
孰是孰非,
一個跳脫出評斷的心靈
會觀照和了解。
要明白,身體是個易碎的瓶子,
要把你的心靈構筑為城堡。
在一次又一次的試煉之中
讓了解防衛著你
去保護你所贏取的一切。
因為,不久之后身體將被拋棄,
屆時它還能感覺到什么呢?
它躺在地上,象塊廢木,
還能知道些什么呢?
即使是最險惡的敵人
也無法象你未經過看守的思想那樣傷害你
然而一旦心靈受到你的駕馭時,
它就會變成你最大的利器,
比你的雙親更加裨益于你。
? ? ? 誰將征服這個世界
? ? ? 以及死亡的世界,和它所有的神呢?
誰將發現
道法的光輝大道?
你,
即使是個尋花的人,
也會發現最美麗的花朵
也最稀有。
你將了解
身體僅是海浪的泡沫,
影子的影子。
折斷欲望的矛頭,
如此一來,你將會成為那看不見的,
而逃過死神的眼睛
然后,繼續走下去
死神追趕上那個
采集花朵的人
他心神渙散且充滿饑渴
在世界的種種享樂之中
枉費功夫地苦苦追求快樂
死神一把攫走他
就像洪水卷走沉睡的村落般
死神追趕上他
他心神渙散且充滿饑渴地
在采集花朵
從世俗的享樂中
他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
蜜蜂采集花蜜
卻不獨占她的美及芬芳。
讓內在安定下來,并且去流浪。
審視自己的過錯
看看你做過什么,或未做過什么,
不要去注意別人犯的過錯
像一朵可愛的花
絢爛卻沒有芬芳
一個心口不一的人所說出的話
盡是花言巧語卻內容空洞貧乏
像一朵可愛的花
亮麗而芬芳
一個心口合一的人所說出的話語
具是美好而真實
就像用一堆花朵編織花環般
同樣地,也用善行去編織你生命的風格
? ? ? 檀香木、夾竹桃,
或茉莉花的芳香,
無法逆風飄送。
但是美德的芬芳
甚至可以逆著風
遠播至世界的各個角落
美德的芬芳
遠勝過
檀香木、夾竹桃
藍色蓮花和茉莉花!
檀香木或夾竹桃的芳香
散播不遠。
但美德的芬芳
可以飄升到天庭。
欲望從來無法穿越
有德者和覺醒者的大道。
他們的光使欲望銷聲匿跡
在路旁的垃圾中
蓮花開得多么甜美。
它的清香令人心喜。
跟隨覺醒者
如此一來,從盲目的黑暗中
你智慧的光芒
將會完完全全地照耀出來
? ? 對守夜者而言,黑夜會是多么的漫長!
對疲倦的旅人而言,路會是多么的漫長遙遠啊!
對總是錯過大道的愚者而言
他累世的徘徊路會是多么的漫長遙遠啊!
如果旅人找不到
師父或友人與他同行
讓他單獨走
也勝過與愚者同行
「我的孩子,我的財富!」
愚者用這些東西來自尋煩惱。
但他怎么可能擁有孩子或財富呢?
他甚至不是自己的主人。
知道自己愚笨的愚者
至少有這一點智慧
認為自己聰明的愚者
才真的是個愚笨的人
湯匙嘗得出來湯的滋味嗎?
愚者可能終其一生
伴隨在師父身旁
卻仍然錯失大道
只有舌頭才嘗得出來湯的滋味。
如果你在師父面前覺醒過來
只要一個片刻就足以讓你看到大道。
愚者是他自己的敵人。
他所做的惡行是導致他毀滅的起因。
他所受的苦多么慘痛!
為什么要做那些你將會懊悔的事?
為什么為自己招來眼淚?
只做你不會懊悔的事,
讓你的存在充滿著喜悅。
愚者的惡行在短時間內
嘗起來如同蜂蜜般如此的甜蜜
但最終卻轉為苦澀
他所受的痛苦是多么的苦澀。
愚者也許斷食多月,
用草藥取食。
但相較于以道法為食的主人
他仍然不值一文。
新鮮的牛奶過一段時間才會變酸,
所以愚者的惡行之果
也要花一段時間才會趕上他
如同火焰的余燼
在他內在徐徐燒起
無論愚者學習到什么,
都只會使他更加駑鈍,
知識劈裂他的頭
他想要別人注意到他
想要在別人面前占有一席之地
想要凌駕別人
「讓他們知道我做了多少事。」
「讓每個人仰望我尋求指引。」
這便是他的欲望
這便是他膨脹的驕傲
有一條道路走向財富和名聲
另一條則走向道路的終點
不要尋求別人的承諾
而要跟隨覺者之路
讓自己重獲自由
智者告訴你
你已墮落何處
以及你將在何處墮落——
真是無價的奧秘啊!
跟隨他,跟隨道。
讓他磨練并且教導你
使你免于災厄.
這世界也許恨他
但善者愛他。
不要尋找不合宜的伙伴
或者和蠻不在乎的人在一起。
尋找熱愛真理的朋友。
深深地啜飲
活在寧靜和喜悅當中
智者樂于真理之中
并遵循覺者之法
農夫引水澆灌他的上地。
武士磨利他的箭刃。
而木匠刨削他的木頭。
因此智者引導他的思維。
大風無法搖撼一座山。
而毀譽也無法動搖一位智者。
他是透澈的。
聽聞真理,
他如同一座湖
純潔、平靜而深邃。
? ? ? 一無所求
對欲望所在之處
不發一語
歡喜或悲傷——
無論任何事情降臨來到你身上
都不為所動地,不依戀地
繼續走下去
不求家庭、權力或財富——
無論是為你或為別人。
一個智者難道會希望增長不義嗎?
少數人渡過河流
多數人站在河的這一岸
他們在河岸邊跑上又跑下
但智者跟隨道走
渡河而過,超越死亡所及
他離開黑暗之道
走向光明之道
他離家而去
在艱困之路上,尋找快樂
從欲望中解脫,
從占有中解脫,
從心中的黑暗處解脫,
從執著與貪婪中解脫,
遵循醒悟的七道光芒,
而悠游享受于他的自由之中,
智者在這個世界里
使他自己成為一個光,
純凈、閃耀而自由。
? ? ? 在這條道路的結尾
主人找到自由——
解脫欲望和悲傷
沒有極限的自由
那些已經覺醒的人
從未休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
象天鵝一樣,他們起身
而后離開湖面
他們上升到天空中
飛行所經之處不留足跡
無所聚藏,無所存留
知識是他們的食物
他們以空為生
他們已看到如何解脫而出
得著自由
誰能夠跟隨他們?
只有主人,
他的純凈如是。
象一只鳥,
他上升到無垠的空中
飛行所經之處不留痕跡
他一無所求
知識是他的食物。
以空為主
他已解脫而出
重獲自由
? ? ? 他是一個駕御馬車的我士。
他已馴服他的馬,
驕傲與感官。
甚至神也贊美他。
如同土地般彎曲,
如同湖水般喜悅而清澈,
如同門前的石頭般如如不動,
他解脫出生與死,
他是自由的。
他的思想如如不動。
他的話語如如不動。
他的工作是如如不動。
他看見他的自由并且是自由的。
主人臣服交出他的信仰。
他看見那超越開始與結束的。
他切斷所有的羈絆。
他放棄所有的欲望。
他拒絕所有的誘惑。
而后他上升。
而后無論他住在何處
城市或鄉村,
山谷或山頂,
都有極大的喜悅。
即使在空寂的森林里
他發現喜悅
因為他一無所求
更勝于一千個空洞的文字的
是一個帶來平和的字
更勝于一千首空洞的詩的
是一句中來平和的詩句
更勝于一百條空洞的條文的
是一條帶來平和的法則
更勝于打贏一千場仗的
是征服你自己
那時勝利是屬于你的。
它不可能從你身上被帶走,
天使不能,惡魔也不能,
天堂或地獄都不能。
更勝于一百年的崇拜的,
更勝于一千樣的祭品的,
更勝于放棄一千條世俗的道路
以贏得聲譽的,
更勝于在森林里
看顧圣火一百年的
是向一個已征服他自己的人,
一個片刻的崇敬。
崇敬這樣的人——
一個具有古老美德與圣潔的師父,
就是贏得生命本身,
以及美、力量和快樂。
? ? ? 勝過一百年的為惡的,
是花一天的時間冥想。
勝過一百年的無知的,
是花一天的時間反映。
勝過一百年的四處晃蕩的,
是一天的下定決心。
勝過一切的是活在一天的驚奇之中,
看所有的事情如何來了又走。
勝過一切的是活在一個小時的看見,
超越這條通珞的一生。
勝過一切的是活在一個片刻的此刻中,
屬于這條道路而又超越這條道路。
? ? ? 做善事要快。
如果你慢吞吞的,
那么,思維,樂于為惡的,
將會捉住你。
從惡行中轉開,
一再一再地轉開,
在悲傷降臨到你身上之前。
讓你的心灌注在為善上面。
一再一再出去做,
你將會充滿著喜悅。
愚者是快樂的,
直到他的惡行轉而背叛他為止。
而一個好人也許會受苦,
直到他的美善開花為止。
不要輕忽你的失敗,
說:「這對我算得了什么?」
一罐水壺是由一個點滴接著一個點滴注滿的,
因此愚者漫溢著愚行。
不要小看你的美德,
說:「這不算什么。」
一罐水壺是由一個點滴接著一個點滴注滿的,
所以智者溢滿著美德。
如同富商帶著少許的隨從,
會避開一條危險的道路,
而一個熱愛生命的人會避開毒藥,
注意愚昧和惡行的危險。
一只沒有受傷的手能夠處理毒藥,
天真的人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惡行如同丟撤在風中的沙,
被吹回到愚者的臉上,
他傷害純潔而無害的人。
有些人再度出生在地獄里,
有些人在塵世中,
好人則是在天堂中,
但純粹的人根本不會再被生出來。
沒有地方!
不是在天空中,
不是在大海中,
也不是在深山中,
能夠讓你隱藏自己的惡行。
不是在天空中,
不是在大海中,
也不是在深山中,
沒有地方
能夠讓你隱蔽自己的死亡。
所有的生物在面對暴力時都會顫抖,
都會恐懼死亡,
都會熱愛生活。
在別人身上看見你自己。
如此一來你還會去傷害誰?
你又能夠做出什么壞事?
那些借著傷害其它他在找尋快樂的人,
而在找尋快樂的人,
將絕不會找到快樂。
他們就好象是你的兄弟姊妹般,
象你一樣也想要成為快樂的。
因此絕對不要傷害他們,
而后當你離開這一生時,
你也將找到快樂。
絕不要說出刻薄的話,
因為它們將會彈回到你身上。
憤怒之下說出的話會傷人,
而那個傷害將會反彈。
如同一面破的鑼鼓,
成為寧靜的,成為如如不動的。
知道自由的如如不動,
在那將不再有奔波勞苦。
如同牧羊人驅趕他們的羊群進入草原般,
衰老和死亡也會將你驅趕到它們面前。
但愚者昧于他的惡行之中卻忘掉它們,
而點燃烈火,
那時他必將在旦夕內自毀而亡。
那個傷害那些不具傷害性
或是天真無邪的人,
他將會千百次地掉落——
進入痛苦的折磨中,
身體衰竭,或是受傷、生病,或是發瘋,
遭受人們的迫害或是充滿恐懼的指責。
失去家人,失去好命運。
從天而降的烈火將襲卷他的房子,
當他的身體被擊垮時,
他將置身于地獄之中。
他,赤身裸體,蓬頭垢面,
斷食并睡在地上,
而且全身沾滿了灰,
永無止盡地在靜坐冥想——
但,只要他沒有免于自身的懷疑,
他將永遠無法找到自由。
而他,純凈而自信地活著,
在平靜和美德中,
他沒有惡意、傷害或譴責。
即使他衣裝整齊,
但只要他有信心,
那么他就是一個真實的求道者。
一匹尊貴的馬
很少接觸到皮鞭,
誰在這個世界上是無可指責的呢?
象一匹尊貴的馬般的聰穎,
在皮鞭之下
燒掉并迅速地通過。
信仰,靜心,看,
成為無害的,成為無可指責的。
覺悟永恒的法則。
而后讓你自己從所有的悲傷中解脫,
成為自由的。
農夫引水到他的田里,
武士削斷他的箭刃,
木匠磨利他的刨刀,
而智者成為他自己的主人。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這是白馬寺后殿門上的對聯。從字面上理解:天上下來的雨雖然覆蓋面廣,澆灌大地所有之物,但是無法潤澤無根之草,因為草是通過根吸收水分的,斷根、缺根的草,就是泡在水里也無法得到滋潤;佛法雖然無所不在,包含在我們周圍的方方面面,但是對與佛無緣的人來說,此生卻沒有機會得到救度。佛要度人,那只是“外因”,還需要“內因”起作用(本人接受),如果本人不接受也是枉然呀。正如一個被洪水困在樹上的人,別人開來船救你,要獲救只有下到船上來才行,拒絕上船如何能夠得救?佛教講究因果,有因才能有果,道理很簡單,就好像你要收獲糧食,就必須播種下種子,經過很多的工序,在某個成熟的時刻,它會結成豐碩的果實,種子就是因,糧食就是果,而因果之間所產生的關系也可以稱之為緣。佛門廣大,不渡無緣,看起來很無情,但這卻是事實情況,即便是佛祖也沒辦法顛覆因果,佛經有一個故事:一日,佛陀和弟子出門,佛弟子看見一個老婦人,這個老婦人很可憐,窮困,疾病都在折磨著她,佛陀和他的弟子都是慈悲的人,于是弟子問佛陀可以不以幫助她,但佛陀卻說沒辦法幫助,因為這個婦人在往昔多少輪回竟然從來沒有與佛門結下緣分,沒有因怎能有果?佛弟子不信,就去叫這個婦人,想要宣講佛法,以便于救度。可她竟然置若罔聞,怎么叫也聽不見,佛弟子走到她前面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可她卻把臉扭到后面,佛弟子走到她后面,她又扭到前面...也就是說至始至終她都無法聽到看到佛陀和他弟子兩人,佛弟子想走到她跟前,她竟然走了,就像相斥的磁鐵,無法放到一塊,就是因為沒有緣分的關系。這就是為什么佛教講究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