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作家網上,看到有署名阿項的文章,當讀到“是個年紀比我大的女同事,運動員出身,容貌秀麗而落落大方,平日交流起來也是落落無礙……”等這樣的句子時,感覺描寫的是當時的班主任,便猜想作者是否我在杭州讀中專時的語文老師,再看作家簡介,果然是。
我讀書時的語文老師姓項,是個年輕但是眼神有些憂郁的男老師,上第一節課,他先做自我介紹,一邊在黑板上寫,一邊說“我姓項,項羽的項”,隨后介紹了來自哪里,畢業于哪所院校。
接下來,他講語文是什么,就是“語言和文字”,然后就讓寫作文,要求描寫場景,字數800,題目自擬,下課的時候交。我選了題目《別》,描寫自己初次離家到外地上學,全家人送別的場面。因為自己當時很想家,就一邊寫一邊哭,然后擦了眼淚繼續寫。第二天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朗讀了我的作文,很多同學聽得都哭了,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寫的第一句是“淚,終于無法忍住,從我那早已濕潤的眼中落下。”現在回頭看,好像是很煽情的句子。
我學的是計劃統計專業,是因為數學好,所以才被選入這個專業的,而事實上我也的確非常熱愛數學,我認為學數學很快樂,尤其學到概率、學到積分微積分,難度越大那種快樂就會越多。可是,恰恰是這篇作文,奠定了我對文學的熱愛。
我開始按照老師在課堂上的要求,每周至少要讀兩本書,很多作家、作品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認識的,我讀的第一本外國名著是《簡愛》,甚至現在都還能背出簡愛說過的“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等這樣的話,可是很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類似于卡夫卡的《等待戈多》這樣的作品,是何等深奧的東西啊!
項老師的課,講得很生動,和我從前上學的農村語文老師相比,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他講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合著書講的,因為他能流利得背誦出全文,更主要的是,隨著他的講解,你分明進入了書里所描寫的情節,到了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時,我聽到他把濕的音讀作“xi”,正納悶時他說“從小就讀“xi”,習慣了!”他的語氣象是在給同學們講,又象是在說給自己聽,感覺他的思緒,似乎還在潯陽江呢,我想,文人總是會有一些不同的吧!
課堂上項老師講“視死如歸”,我以前一直都以為是不怕死,直到那個時候,才知道,視死如歸并非完全不怕死,因為這個不符合人性,只是說在堅定的信念和理想面前,死又何懼呢?所以,我后來的作文里,才會有“良藥必須苦口嗎?”這樣的想法,我還寫過一篇至今印象比較深的議論文《業精于勤》,是說勤奮的,“一個人聰明與否,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條件,還需要努力”,“勤奮+捷徑=成功,便是今天業精于勤的全部含義。”這篇作文,當時被老師拿去作為范文在全年級朗讀,其實,那個時候的我只有十七八歲,是一個在我現在看來還是孩子的年齡,但是思想似乎就在這種文字的點滴里慢慢成熟起來。
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講到“魏晉風度”,說男人越臟越瀟灑的,然后又引用了梁實秋的《男人》,梁老先生第一句就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班里很多男同學,懶得洗澡洗衣服,就說自己“魏晉風度”,不過,到現在,我還是不接受這種所謂的風度,我更喜歡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的男人。
后來,我們的語文課上,項老師會組織一些演講或者朗誦會,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主要提語言表達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記得有一次詩歌朗誦會,大家興致都很高,選的題材也百花齊放,有舒婷的《致橡樹》、北島的《回答》、歌德的《綠蒂和維特》、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余光中的《鄉愁》、席慕容的《焚》,另外還有一些古詩詞,總之都是一些純文學的東西。項老師當時還用鋼板把字寫在蠟紙上油印過一些文章,讓大家來讀,有一篇文章的開頭是“決絕地離開綠蒂的維特”我很喜歡的,至于后面是什么,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
·當時的項老師,和一個高年級女生戀愛,那個女孩子長得很美麗很文靜,班里的大多數同學都喜歡,課堂上有時他會講戀愛的故事,說“戀愛是最好的減肥方法”,還有“女孩子是最容易說反話的,如果她說是就是不是,如果她說不要多數情況下是要”……我們那時候年齡都還小,就在座位上偷偷地笑……
按照教學要求語文課是學兩年,兩年的語文課程快結束的時候,項老師提出,我們辦份報紙吧,然后找來了班里喜歡文字的同學,我們在餐廳的長桌子上開會討論,給報紙起了名字《小曦園》。請了學校的黨委書記給我們作顧問,項老師作指導老師。那時候,1991年,電腦用的還是DOS,我們開始背五筆字根,很辛苦地把字打出來,因為沒有排版軟件,就不同的字,不同的大小,用剪刀剪下,橫排豎排,正面反面,貼在一張8K的白紙上,“小曦園”這三個字,是請了當時的班主任用毛筆寫的,我們也一樣剪下來,貼上,然后拿到學校外面去復印,發給各個班級傳閱。第一份報紙,我寫了刊首語和一篇取名《寫給青春》的文章,有個姓楊的同學,寫了《戒煙記》,還有其他大概七八篇文章,總之都是同學們的真心感受。后來不久,又接著出了第二期,我寫了《鞋匠》。可是,隨著畢業的臨近,大家要去外地實習,或者開始忙一些其他事情,《小曦園》就再也沒有繼續下去。
一直到現在,我始終感覺和老師面對面的交流不是很多,但是他對我的影響卻非常大,老師和學生也是需要彼此的認同,所以我能理解上中學的兒子因為地理課學得好,老師會把自己的早餐獎勵給他這樣的事情。文學,也是需要有悟性的,所以,后來他給低年級的同學上課,用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樣的話來評價我,真的過獎了!只是我想,也許“語言和文字”這種東西,更是需要有知已的吧!
我畢業后便離開了那座城市,后來聽同學說,因為種種原因,項老師也離開了那所學校。一晃很多年過去了,我已不再是那個紅衣黑裙留一頭短發的的懵懂少女,并且,從事著和文學無關的數字工作,我依然象當年熱愛數學一樣常常能體會到這種工作帶給我的快樂。而許多塵封的往事,就這樣留在心里最真的角落無法啟及,只是今天,當在網上重新讀到老師的文章,才發現回憶會在某個地方等著我們,手指輕輕一碰,過去的時光,就撩開一個角,嘩地一下泄了出來。原來不知不覺,時光已經汨汨地流過許多年……
回憶項老師,心里充滿的,永遠都是無盡的感激……
2007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