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模仿的“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論文寫作模仿的“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一名碩士僧?

? ? ? ? 我的導師對我寫論文提點最多的便是多寫博客、多動筆、多讀好文章。要我站在巨人肩膀上,不能自己在地上亂爬。而我以前卻一直不得其要領,導師也是蠻頭疼。

一、揚模仿之長,達事半功倍

? ? ? ? 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被千古傳揚。朱潤東在其書中指出王應麟《困學記聞》卷十七:“庾信《馬射賦》云》:‘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語。”[1]說它仿照自庚信《馬射賦》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我們無需去比較兩者誰優誰劣,不用非去定個輸贏,但是模仿卻讓我們看到了不少傳世佳作,為文學史天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王維仿《桃花源記》寫成《桃花源詩》;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可以看到果戈里《狂人日記》的影子。冰心在《談點讀書寫作的甘苦》中說“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的好句子。”然而,模仿是有層次的,魯迅對此有過總結:“學文有三偷: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偷即模仿。袁枚的《隨園詩話》說:“后之人未有不學古從而能為學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簽;不善學者刻舟求劍。”看來,模仿是人都有的心理特征,學習寫作更是如此,只不過有善于模仿和不善于模仿罷了。我們的學術論文寫作也是如此。沒有人生來就會寫論文,但是我們生來卻會模仿。為了記事用畫下來的東西代替實物,象形文字就開始了它的生長;魯班看到茅草的齒能劃破手指,于是發明了鋸子;受鳥的翅膀能飛的啟發,人類研制出了飛機……人類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模仿。我么可以模仿名人大咖的寫作風格、語言表述、文章結構、邏輯組織等的方法,從他們的寫作中慢慢的汲取經驗,取其所長,才能讓我們的寫作少走很多彎路,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我剛開始寫論文時的“趾高氣揚”、“自以為是”則浪費了好多時間與精力。

二、避模仿之短,防事倍功半

? ? ? ? 投稿時我看很多期刊雜志都有一個“創新性”作為要求,即使不是“創新性”這個表達,也會是“新穎性”抑或是“創造性”等表述。我們作為教育研究的小小一員也在不斷地尋找新的教育主題進行探索,這無疑是對模仿之后的新要求。你寫的和我寫的和他寫的有什么區別,我為什么要選擇你的論文,這即是你的“個性”也就是張老師平時所說的“創新”。你要與別人“一樣”卻又“不一樣”。模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模仿是創造的起點,但也僅止于此。適當的模仿是必要的,但如果通篇都是模仿,寫作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果只有模仿,學習者會循著思維慣有的模式長此以往,很難會有突破,都是“陳詞濫調”,事倍功半。模仿是起點,加之創新,方能走到終點。我們要做魯迅先生口中“偷其氣”或者“偷其意”的人,讓“模仿”也能不一樣。

參考文獻:

--------------------------------------------------------------------------------

[1] 朱潤東,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