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情緒第三步!導致負面情緒的七大謬誤

1、完美的謬誤。

? ? ? ? 很多人相信一個好的溝通者應該有足夠的信心和技巧處理好出現的每一種情況。

? ? ? ?當我們接受“好的溝通者是令人滿意和無所不能的”這個信念后,下一步就會假定如果我們不完美,就沒有人會欣賞。似乎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無知,都會成為我們社交上的缺陷。我們渴求能得到他人的重視和欣賞,會盡量讓自己看上去很完美,冒著被他人看穿視為騙子的風險。即使沒有被揭發,這種偽裝也會導致我們心力交瘁,得到的快樂微不足道。


? ? ?陷入完美的迷思,不僅會使得自尊心降低,更讓別人開始討厭你。當我們無法達到自己認為的高標準時,又如何能喜歡自己、解放自己?所以,

讓我們坦然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吧。

像其他人一樣,我們有難以表達自己的時候;

像其他人一樣,我們也會犯錯,沒有理由隱藏它;

我們應該誠實的了解自己的潛能,成為我們能做到的最棒的人;

2、贊同的謬誤

我們離不開他人的贊同,并非常向往得到周圍所有人的贊同(想一想朋友圈點贊)。我們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向他人尋求贊同,甚至犧牲自己的原則和幸福。這種謬誤會導致一些荒唐可笑的情形:


我們會因為一個不喜歡的人的不贊同,而感到焦慮;

我們會因為別人做錯事而感到抱歉;

我們在以做作的方式獲得他人的贊同后,自己又會感到難堪;

? ? ? ?贊同的謬誤也是非理性的,仿佛只要我們忽視自己去取悅他人,就會讓他人更尊敬、喜歡你。但這是不可能的,很簡單,我們認真想一想,我們會尊重那些為了得到贊同,而在自己的重要價值觀上一味妥協的人嗎?可能有人用投其所好、小恩小惠去迎合他人,但是這些人很難得到真正的感情和尊重。

? ? ? 追求所有人的贊同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能的,預期中的沖突必然會發生。假如你的某種行為,被甲贊同,乙反對,那你改如何做呢?

? ? ? 先別誤會,拋棄贊同的謬誤,不是要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我們必須要考慮他人的需求,只是如果我們為了追求目標,拋棄自己的根本需求和原則的代價太高了。

3、應該的謬誤

我們常常不能區分“是什么”、“應該是什么”。想像一個對世界滿腹牢騷的人,我們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差異:

中秋節應該不會下雨的‘

我們應該長生不老;

人民幣應該不會貶值;

我們應該會飛;

? ? ? ? 很明顯,上面這些抱怨都是非常愚蠢的。無論這些愿望多么美好,就算你堅持認為不能改變的事情,應該發生改變,這也改變不了事實。當我們困惑于“是”和“應該是”的時候,還是會陷入非理性想法中折磨自己,所思所想如下所述:

我的朋友應該更善解人意;

他不應該這樣獨斷專行;

他們應該更加友善;

你應該更加努力學習;

.......

? ? ? ? 上面每一條都意味著:我們總是更喜歡別人不同的做法。期待事情更順利是合理的,試著改變現狀也是好點子,但是,堅持認為世界應該像你所想的那樣運轉,或者當事情遇到挫折時就覺得受到欺騙,這是不合理的。

? ? ? ?把應該的謬誤加載自己身上,也會導致不必要的失落感。舉幾個栗子說明那些不切實際的自我強加的“應該”:

對于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我都應該能迅速解決;

我不應該感到受傷;我應該總是快樂安適的;

我應該一直表現出最大可能的寬宏大量、體貼高貴、勇敢無私;

........


迷戀于“應該”,會導致三個惱人的后果:

首先,導致不必要的痛苦。不斷渴望理想的人,很少滿足于已經擁有的東西和現狀;

其次,只是抱怨沒有行動,會讓我們不想做任何事來改變不滿意的狀態;

最后,喋喋不休的抱怨會令人痛恨,并建構起一種防衛的氛圍。告訴他人,你喜歡什么,會比說教更管用。嘗試一下把“你應該準時”轉換為“我希望你能夠守時”吧。

4、過度推論的謬誤;



在基于有限的證據推論的情況下,我們只聚焦于少數缺點,似乎它就是我們的全部。除了遇到的困難,我們忘記了自己也解決過許多問題;盡管會有時候疏忽,但在其他時候我們是用心和細心的。


我們試著進一步檢核夸大缺點的時候,會發現“絕對的”陳述幾乎都與事實不一樣,而且往往導致灰心和生氣。當我們用更準確的信息代替過度推論傳達給他人以及我們自己時,就會覺得好很多:


“你常常不聽我說”

“這個星期你已經遲到三次了”

“今天我沒有想出任何好點子”

........

5、因果論的謬誤

這種謬誤是基于一種非理性的信念,認為情緒是由他人,而不是一個人的自我內言引起的。



第一種狀況的煩惱,經常發生在這些情境:

處于一種義務感去探望親友,而不是想真誠的看到他們;

當他人的行為打擾到我們時,仍然保持沉默;

當我們快要遲到下一個約會時,或者身體不適時,仍然假裝專心聽對方說話;

當別人征求我們意見時,即使你的想法是負面的,仍然會給出贊美和保證。

........

? ? ? ? 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原則,選擇一種避免給他人帶來痛苦的溝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了讓所關心的人生活的更輕松,選擇麻煩自己。然而,我們要明白,如果你堅信自己是引起他人情緒的唯一原因,就未免太自作多情了。準確的說,對方是在用自己的感覺回應你的行為。說是我們讓他人生氣、煩惱、快樂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別人用生氣、煩惱、快樂來回應我們的行為。


? ? ? ?因果謬誤引起煩惱的第二種狀況,貌似是對的。因為他人的行為,導致我們的情緒激動或低沉。但是,我們想一想,在昨天引起我們開心或苦惱的行為,在今天可能就不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why?因為到了今天,我們認為不那么重要了。沒有他人的行為,我們確實不會感受到某些情緒,但決定我們如何感覺的不是他人的行為,而是我們對此的反應。

6、無助的謬誤

當超過我們能控制的的壓力,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滿意度,不斷把自己視為受害者的人,會這樣說:

在這個社會,女人絕對無法成功,它是男人的世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我生性害羞內向,我想變得更外向,但是沒有辦法;

不能告訴上司她對我要求太多,如果這樣說,我可能會失去工作;

........


? ? ?只要我們了解一點——“如果我真的想去做,就有許多事情可以做”,以上的說法的錯誤顯而易見。大多數“不能”的陳述換成“不愿意”(“我不能告訴他我在想什么”變成“我不愿意對他坦誠”)或是,換成“不知道怎樣”(“我不能持續一場幽默的對話”改成“我不知道要說什么”)會更為正確。

當我們把這些不正確的“不能”換掉之后,明顯的,不論是需要選擇的事情,或是需要行動的地方,都會非常不同于“你是無助的”這種說法。


從以上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推論出,許多“不能”其實是不想改變。舉個栗子,寂寞的人傾向于將自己貧乏的人際關系歸因于不可控的因素,他們認為“它超過了我的控制”。同樣,他們預料對方會拒絕自己。請注意這種態度的【自我應驗預言】: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期望是渺茫的,就會導致我們采取一種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受注目的角色的方式去行動。

7、災難性預期的謬誤

抱有這種謬誤的人會杞人憂天,他們認定如果某件糟糕的事情可能發生,那么它一定會發生。典型的災難性預期包括了:

假如我邀請她跳舞,她或許不會想跳;

假如我為了解決一個沖突而公開發表意見,事情可能會更糟糕;

假如我去應聘這個工作,大概不會被錄取;

假如我把真實的感受告訴他,也許他會嘲笑我;

.......


? ? ? 一旦我們開始預想災難性的后果,【自我應驗預言】就開始建立。如,那些認為伴侶不會為了改善關系而做出改變的人,反而更有可能做出破壞關系的行為。

? ? ? ? ?也許我們認為,所有與他人的溝通都會成功,是很天真的想法。但是同樣,假定我們所有與他人的溝通都會失敗,也一樣是可笑的想法。那么如何避免災難性預期的想法呢?答案很簡單,讓我們緊接著想一想即使溝通失敗了,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始終記住,為別人的贊美而活著,和試圖達到完美都是愚蠢的想法。在既定的情況下,失敗,不會像你想像的那么糟糕。假如人們真的嘲笑你又如何?假定你不會得到這份工作?假如他人對你的言辭感到生氣又如何?這些事情真的以后那么嚴重嗎?


以上觀點來自于《溝通的藝術》作者(美)羅納德.b.阿德勒? ? 拉塞爾.f.普羅科特

學習必須輸出,分享才能提升。感謝您陪伴我的學習成長之路,歡迎您的批評和建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2.《一...
    梓跡閱讀 943評論 0 1
  • 關于辭職 在廣東出差的幾天里,我陸續接到幾個原單位領導的電話,都是問我是否決心辭職,好好考慮一下云云。我的上一份工...
    丁二烯861閱讀 420評論 4 2
  • 生命不過是生到死。 一生下,學會拿起。 過程中學會放下、拿起、放下… 到了死之時,要做的,就是放下而已。 我們生活...
    木堯心閱讀 422評論 0 0
  • 方案(一) 不停變換user-agent, 但很快就被封了. 方案(二) 使用瀏覽器訪問豆瓣, 將cookies拷...
    spencer404閱讀 5,952評論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