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中的討好

原生家庭和親密關系中,出現的比較多的一種模式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討好,有時親子關系里也會存在,例如孩子對父母的討好,孩子長大了,如果在關系中繼續沿用這種模式,就會將討好帶入婚姻,以此循環。

今天有朋友跟我說她想改掉自己的討好模式,再也不要退步和忍耐了,一定要活出自己本來的樣子,我真心為她感到高興。

這位朋友有一個缺乏安全感的童年,作為家里的第二個姑娘,小時候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照顧她,所以她是由比她大五歲的姐姐帶大的。記憶中自己就是姐姐的跟屁蟲,走到哪跟到哪,但有時姐姐也想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這個時候她就是多余的。

在時時可能會被拋棄的童年記憶里,她習得了討好的人際模式。3歲多的她,已經知道如何哄姐姐開心,如何不成為姐姐的負累,到了六七歲,她已經可以幫媽媽干農活做家務了,摘菜洗菜炒菜,跟隨媽媽拿著鐮刀收割麥子……路人無不夸贊她乖巧懂事,就連媽媽自己也說,她是很好養的孩子,省心。

長大后,這位朋友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男人,生活中,她會不遺余力的照顧對方的需要,以男朋友的喜好為自己的喜好,即便有時兩人的需求起沖突了,她也會換位思考,站在男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交往八年,他們好像都沒怎么吵過架。

她似乎擁有了穩定的愛情和成熟的親情。

“但我失去了自己。”她說。

當她意識到自己不對頭時,回想一路走來,才發現自己作了太多“不對勁”的事情,無條件退讓、以對方為中心、習慣性忽略自己,習慣性的犧牲和讓步……這些行為的背后,她只為了得到對方的愛。

為了讓家人愛自己,為了讓男朋友愛自己,為了讓自己有價值、值得他們愛,她拼勁了全力。

拼到最后,她忘了愛自己。

我跟她說:所有愛的源頭都在我們自己這里。我們要先愛自己,無條件積極關注自己,當自己被自己滋養了,讓自己快樂了,周邊的人自然而然也會愛我們,因為愛是有吸引力的。

關系中,討好不是罪魁禍首,無意識的討好才是我們要去覺察的地方,因為那是自我壓抑下的較量。如果我們能有意識的去“討好”對方,我們就知道了自己行為背后的出發點,這個時候,我們成了自己行為的主人,壓抑也就消失了。

不帶有痛苦的討好,是被允許的討好,它是正向的能量,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