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是殘酷的競爭,不打無準備之戰
1
上周,聽幼兒園的領導說要讓女兒準備演唱,過幾日又發來一首歌,說是讓家長先帶著練唱和編動作。后來才又說由某某老師負責,可以與其聯系。我主動加了那位老師的微信,久久不見回音。
周末自己事情太多,也沒顧得上這事。今天下午,那位負責的老師才通過了我的微信好友驗證,然后,直接就發了一首新歌,并囑咐我:我們所剩時間不多,請讓孩子加緊練習,盡量讓她今晚背下歌詞。
我心里由不高興瞬間變成發怒,努力地平復情緒后,回復對方:時間緊急,下次能提前聯系就好了,畢竟小孩子不能跟大人比。請問具體演唱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是什么比賽還是什么演出?
對方回復語音,依然很急地催,也沒有回答我需要知道的信息。我的語音回復中,開始帶著掩藏不住的情緒……
2
這是我第一次反對孩子參加比賽。
學校沒有主動、及時、具體聯系,5月2日參加全市的比賽,具體負責人4月24日才被動地與我對接;孩子沒有任何唱功基礎,練習時間太倉促,加起來才8天的時間,而其他幼兒園的孩子在3月份就已經開始練習了。
我們家很注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所以,孩子提出來要學舞蹈、繪畫,我們都全力支持。去年全家人還自購道具,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個童話劇,除了我們一家三口的配音,還有爺爺和叔公參與制作道具,爺爺還上臺配合演出。這些都不在話下。
而這一次,我并不認為是一次能夠激發孩子興趣,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活動。
我深知比賽的殘酷,也經歷過準備不充分的比賽,站在臺上的那種尷尬和無助帶來深遠的傷痛至今仍刻骨銘心。
我認為,比賽不完成為了贏,但明知道結局會輸得很慘,卻還湊上前去做個墊底陪襯的失敗者,這不僅僅是比賽結果意義上的失敗,還是組織準備過程上的失敗,這就失去了參加比賽的意義。更讓我擔心的是,有可能因為這次的“輸得很慘”,讓孩子這輩子對“唱歌”產生長久的心理陰影,失去對音樂追求和熱愛的可能。(但愿不是我想得太多)
3
不管怎樣,為以防不備,我還是趕緊查找歌詞,并用心制作了女兒能夠看得懂的“卡通版歌詞”。
回到家,認真地向女兒征求意見,問她是否愿意參加這次的比賽,有可能她會是比賽中得分最低的一個,讓她提前有思想準備。女兒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怕,輸了我也不哭的。以前我第一次上臺舞蹈不是在舞臺上一直哭嗎?但我現在跳舞跳得多好。”女兒在某些時候表現出來的勇氣,令我驚訝和佩服。
晚飯過后,我把“卡通版歌詞”拿給孩子看著練習,等歌詞練熟了,我憑著感覺給她糾正音準,然后再用我不專業的三腳貓功夫教她用氣息來唱……這些基本功,且不說小孩子,就是成人,也難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學會并找到感受。
練了二十分鐘,讓女兒休息,再繼續練習二十分鐘。女兒最近因感冒嗓子有些發啞,擔心嗓子受不住,給她喝了溫水,又教她如何放松喉嚨,然后讓她先休息一會兒。
4
過了一陣子,女兒跟來跟我說:“媽媽,我學了舞蹈、繪畫,現在又要唱歌,太累了。”我說:“你是不是不想唱歌?”她說“可是老師選我了。”我說:“那你也可以跟老師說不唱的。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參加這次的唱歌比賽?”女兒想了想,小聲地說:“我還是參加吧。”
就在剛才,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女兒跑過來跟我說:“媽媽,我還是不要參加唱歌比賽了,我還想畫畫和跳舞呢。”(因為今天下午練習唱歌,去舞蹈班上課時遲到了。)我抱住她說:“好的,寶貝不想愿意做的事情,我們就不去做。寶貝喜歡的事情,我們才要努力去做好。”看著女兒一臉的擔心,我補充說:“媽媽會跟老師說的,沒有人會怪你。放心吧!”
比賽是殘酷的競爭,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不必去做無意義的陪襯,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是作了充分的準備,通過比賽進行良性競爭,可以讓孩子得到鍛煉,即使表面的結果是輸的,從孩子成長的意義上說也是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