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庭教育只做一件事,那一定是“習慣養成”

序言

引子

作為父母,你是不是遇到或聽到過這樣的事兒:

孩子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臨到吃晚飯的時候,才蓬頭垢面地回家來,手也不洗拿起碗里的紅燒肉往嘴里塞。
媽媽看不過去了:“先去洗手,要養成好習慣啊。”
吃完晚飯,父母問他:“今天的作業做了沒?”
“還沒做呢,來得及,還早著呢。”
做作業的時候,聽聽音樂、看看手機,翻翻這個、摸摸那個……一直到十點多,好不容易才把作業做完了,一檢查,噯,一大堆錯誤。
實在是讓人發狂……
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放學回家,先把作業做完,再出去玩兒,按時回來吃晚飯。
晚飯后,居然爸爸媽媽帶著去看電影啦。

那么,問題來了:
這種情況是因為1)鄰居家的孩子比較乖巧,聽大人的話?還是2)咱自己家的孩子,沒有養成好習慣?

對,你一定會回答說,還是孩子沒有養成好習慣。

習慣的本質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一段關于習慣的經典注釋:
種下一個行動,收獲一個行為;
種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
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Sow a thought ,reap an action;
Sow an action,reap a habit;
Sow a habit,rap a character;
Sow a character,reap a dsitiny.

習慣的力量十分強大。有一本著名的關于習慣的書,是美國學者查爾斯?都希格著的《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書中提到了一個故事:

一個男人,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面,大腦受損完全失憶,在這15年里面,每天重復著自己在30年前就形成習慣:
習慣一、早上起床,去廚房做早餐,吃早餐。
然后回到床上躺著,過一會兒又起來,他忘了自己剛吃過早餐,再去做一次早餐,回來繼續躺著,每天吃許多次早餐。
習慣二、每天傍晚,出門散步。
剛剛開始失憶的時候,他妻子帶著他去散步,盡管每天都走同樣的路,但是這條路對他來說,每天都是新的,每次他都新奇的看著這條從未走過的路。
然而,有一次妻子驚奇的發現,他可以獨自走這條路,他知道怎么出門、怎么轉彎、怎么回家。于是,就開始讓他自己獨自去散步。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每天起床做早餐吃早餐,傍晚按部就班的散步,已經是他的習慣(同時,在行使習慣行為時,不需要調用他大腦受損的記憶)。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主宰了我們的行為?

人的行為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本能行為
習慣行為
意識行為

第一種,本能行為,是在人類基因中內置的本能所驅使的行為。比如,人們會自主的呼吸,吃了東西以后會自動的消化;看到頭上有一塊小石頭落下來,會馬上閃開……等等,這些都是老祖宗賜給我們的本能。人與人,在本能上區別不大。

第二種,習慣行為,是我們出生以后慢慢形成的行為習慣。比如一日三餐、早睡早起(當然也有晚睡晚起等習慣),吃飯前洗手……等等,這些是我們日常養成的習慣行為。人與人,在習慣行為差距很大,這個差距主要來自原生家庭、成長環境的養成和自我訓練。習慣行為是我們本文(書)研究的重點。

第三種,意識行為,它是在意識的思考、分析和決策下所引導的行為。比如,你要開車去一個新的地方,大腦就會有意識的去選擇一條路,并且在開車的路上注意路況、路標,直到到達;還有一些比較復雜的意識行動,比如,做一個投資人做投資決策。意識行為,需要人調動記憶和意識,思考、分析與決策后指導行為。人與人,在意識行為的差距同樣很大,這個差距來自于認知和知識水平,源于后天的學習。

這其中,意識行為可以轉化為習慣行為。

比如,一個3、4歲孩子,在剛剛學習數字的時候,你讓他從1念到10,每一次念出一個數字的時候,他都是經由大腦的思考回憶數字的意義和發音后再指揮他的嘴巴念出數字。這時,對孩子而言念數字還是意識行為。
但是成人數數字從1到10的話,完全可以不加思考的脫口而出數到10。對,對成人而言含數字是習慣行為。

意識行為轉化為習慣行為,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

因此,習慣可以最大程度地主宰了人們的行為。

習慣是慢慢養成的。“任何事一旦做過一次,就可以不費力地做第二次。經過十幾次重復之后,這件事做起來就容易多了;做過一百次之后,動作就“自然而然”,做起來無需有意識地思考或專注,完全在不知不覺中做成:此時,做這件事就成為一種習慣。”美國教育家維吉爾希利爾這樣解釋習慣養成。

習慣很大程度代表了人。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詩學》中,提到正劇是塑一個人物的時候說““正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行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行動(含習慣行動和意識行動),表達了這個人物的所有。我們以一個人的行動,而不是他所說,或別人的描述來判斷一個人;而這其中,習慣行為起決定性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習慣的五個本質:

第一,習慣是可以通過后天養成和訓練的。
第二,習慣是在人生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從一次次不自覺或自覺的行為養成了習慣;
第三,習慣是一種輕松就能做事情的能力;
第四,習慣最大程度地主宰了一個人的行為;
第五,在某種程度上,習慣決定了我們或孩子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家庭教育首要任務就是“習慣養成”

習慣是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環境和自我訓練慢慢形成的。同時,習慣決定了孩子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對于每一個父母而言,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習慣養成,即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盡可能多的習慣成為好習慣(這里“好”的意思即是對個人、對社會有益),例如穿衣時快速而齊整,而不是慢吞吞而不修邊幅;做事嫻熟、高效而又勤快,而不是漫不經心、懶懶散散;玩得又認真、又高水平、又開心,而不是無精打采、水平不高、情緒不佳;思維有序而準確,而不是混亂無常……就像我們在文章開始出現的那個孩子,沒有養成按時做作業、吃飯前洗手、專注做作業的習慣,而鄰居家的孩子則養成了及時做作業等習慣。

如果說,教育兩個字,教是對知識的教學,育則是對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更是要把重點放在“好習慣的養成”上。

有一個好消息是,習慣養成是可以通過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環境營造做到的,是家庭教育最可能著手、最有效的一個關鍵點。

但,父母們對“家庭教育”及“習慣養成”普遍存在著6個誤區:

1、忽略家庭教育。通常更多的父母把教育理解為學校里的課堂教育和社會上的課外輔導,而不是家庭教育;
2、即便有家庭教育,也沒有關注在習慣養成上。有一些家長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參與學科輔導,而沒有關注好習慣的養成;
3、讓孩子“自由發展”。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認為“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可以“讓他自由發展”,“他想干什么就讓他干什么吧”;
4、只關注孩子的習慣,而忽略了自身。家長更多的關注孩子的習慣,但卻沒有從家庭環境的營造和自己的習慣著手,孩子形成一個養成好習慣的環境,并給孩子學習榜樣;
5、孩子好習慣需要大人的主導和耐心培養。孩子習慣的培養和大人習慣的培養是不一樣的,孩子沒有自身的覺察能力,在習慣養成的過程當中,家長需要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并注意方法、耐心培養;
6、在孩子的習慣養成中,只關注了表面的行為性習慣。在孩子的習慣養成中,只關注了表面的行為習慣,而沒有關注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的人格性習慣。

孩子的“習慣養成”你需要……

習慣,在不經意之間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通過家庭教育養成好習慣,可以最大程度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那么,作為希望通過自已的努力,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的父母,在習慣養成上,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本書,希望給處于養兒焦慮的父母,指出一種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養成之道:

一,科學的認知習慣;
二,家庭教育中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三,討論讓孩子終身受益的十個關鍵好習慣;
四,從習慣養成方法和十個好習慣入手,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小初姐
一枚3頭6臂的高齡職場媽媽
博士、前500強高管、教練
倡導“理性思維、感性生活”,行走在“愛自已共成長”的路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