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吧|向內旅行,我那不像斑斕的飛翔

一張老專輯,聽道新少年,飛啦word每一天。

專輯封面用了雙重疊影風格呢

PS:關于雙重曝光,阿隨君也是分享過的嘍→關于雙重曝光P圖大法,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ólafur Arnalds,又是一個來自冰島的音樂人,少不了的帶著風帶著寒氣襲來的氣質,冷冽卻裹挾著不需具名的炙熱。在他的每一個音符中一路小跑,在他的淺吟低唱或沉默中冥想。這是一張2013年的老專輯,聽得是老聲音,感悟的卻依然是新一天。

很多年了,期待外太空的逼近,惶恐降落地球的為時過早,大概忘記了最初的平靜。ólafur Arnalds的這張來自2013年的專輯,取了如下標題《For Now I Am Winter》,在已經躲不開的悶熱席卷的五月里,聆聽,像一種召喚,宇宙太遠,何不爭內心尺寸。喜歡他的安排,怕冷了靈魂,怠慢了衣食父母,墊上一杯開胃點心,若有心有情有興趣,聽下去,也便是自己走下去,方圓之地即是浩瀚。整張專輯,聽了多日,才勾起心的悸動,才悟了自己的聽感。這個86年的冰島男子,過于、現在與未來路都有得精彩,鋼琴也好、小提琴也罷,多乎哉,不多也,唯有那三兩成行的旋律扮靚著他的音樂。

《Brim》很漂亮的接過了開場曲《Sudden Throw》,一緩一急,一韻一散,款款迎來他的人聲,同名曲的前奏尤其的“鬧心”,近30秒的低沉狠狠地砸向心房,有那么一順難耐到想調頭走人,去遠方,去私奔;碎點化的節奏淡入,招來他的歌唱,方始歸心。難道要翻譯成《現在我是冬天》嗎?也許可以矯情一把,喚它作《我入寒冷,還你暖春》。音樂,終歸躲不開一劑幻想毒品的注腳,意淫的快感,也是不俗的功力,可惜我不喜歡這首歌的結尾,略顯刺耳,難道ólafur Arnalds是要與前奏形成對比嗎?還是與下一首《A Stutter》實現無縫對接。

中場小段《Words of Amber》簡單的反復后,襯托地《Reclaim》有股史詩般的大氣,到這里,向內旅行的聽感主題24k無死角喚醒。有時候不冷,不是因為天暖和了,也許只是趕上那一瞬間心里的溫度遠遠低于這個世界,天再冷也能給自己傳來熱量,向內,再向內。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說說《Only the Winds》,所有那些忽略的就讓節操碎了吧。這才是那種聽一耳朵,就讓我沉醉狂熱的音樂,無法免俗,也樂在其中,用句不恰當的比喻,引起愛的音樂,至少能讓你動起來,哪怕只是抖腿,何況《Only the Winds》是抖心。貫穿始終的鋼琴,時隱時現,來時猶如排山倒海的打擊樂,加上弦樂的呢喃,以及鑲嵌其中的美妙旋律,醉得心甘情愿,有這一首就夠了。


我聽這種音樂的時候最愛你,所以跳起來吧--圖作者:Denis Gonchar


活潑的《Old Skin》又成了過場炮灰,因為來不及隨著樂曲歡快起來,就被下一首《We (Too) Shall Rest》的悲傷攔了個腰。至于《This Place Was a Shelter》,則是另一首喜歡的作品。ólafur Arnalds,對聲音的豐富以及對環境空間的模擬營造的功力不小,一雙妙手譜寫的具有著強烈敘事感的音樂,增加了情緒的投入,將抵達深處、抵達高潮的信號傳遞給聽者,感受到了內心,也便望見了宇宙。在《Carry Me Anew》后,他的人聲伴隨著最后一曲《No. Other》結束。

《For Now I Am Winter》,來的不突然,ólafur Arnalds音樂路走得有模有樣,跟過天團Sigur Rós做巡演,EP、專輯連連發,影視作品也來找,發這張專輯時正被環球收歸旗下,即便中規中矩,幸好也有亮點。聽后寥寥胡言亂語,權當自己解悶,做一場向心的旅行也未嘗不是好事。

抖腿、抖心的阿隨君,在音樂的溫暖中,酷暑亦是清秋,寒冬變作暖春,風縱是吹過,飛起的也總是少年,以及那顆不朽的青春心氣。萬古風情,一曲終有了,都化作是遇上雨后的春筍,長得猛;碰上洛陽的紙貴,寫得妙;邂逅狂風的紅豬,飛得高。ólafur Arnalds,這一夜,聽你,真好像就坐在冰島的一間小屋中,美好咧。


向內旅行,又何嘗不是去尋找自己的星球--圖為Novans V Adikresna為紀念大衛·鮑伊而做的《Starman》


OK,我就是那個愛折騰軟件的策劃君阿隨,沒事搞搞視頻、聽聽Nirvana、讀讀陶淵明、看看戈達爾的電影,生活就很美好。

如果親愛的小伙伴喜歡這篇文章,阿隨這里賣萌求點贊求支持哦,么么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時過境遷 往事消散如云煙 路遇紅顏 恍如隔世已百年 驀然回首 笑面依舊似從前 只是 燈火闌珊 早已模糊了昔日的容顏...
    第五個名字閱讀 212評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