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陜西省教學能手張琳老師的一段話: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雖然力有不逮,但可以擇善而從;雖不能得“一汪泉”,卻能在“一勺飲”中小步前進,也是件快事!
徐飛老師的“序”——一位農夫與它的種子
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民已經變得越來越稀貴,這一個農民其實不容易,他得通曉時令節氣得了解農作物的習性,得聽懂布谷鳥的叫聲,得學會觀天象測農事……
他是最不像專家的專家,外出講學常常是一件沖鋒衣,一雙休閑鞋,一只小袋子,普通的就如上街買菜的鄰家大伯……在語文教育的世界里,他如質樸地道的農民,守護著土地和他的園子。”
多年前聽過黃厚江老師的課,他真的非常質樸、隨意,穿著一件紅色的沖鋒衣,我印象深刻。(模糊的記得他用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例子。)但是自己太無知,并不知道黃老師是個名人,只覺得他的講座詼諧幽默。
黃老師,非常尊崇葉圣陶先生,潛心學習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并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黃老師常提起葉圣陶先當年辦過的一個農場——“生生農場”,葉老讓孩子們在農場里自己種菜、種瓜。黃老師認為葉老辦“生生農場”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教育、勞動教育還是他教育理念的生動詮釋,如果遷移到作文教學上來,就是讓學生在寫作中喜歡寫作,在寫作中學會寫作。
在實踐中進行教學,拿現在的教育環境來說真的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難遇難求的。但80后,70后等等,這些人在作為學生的時候,誰又沒有進行過實踐勞動呢?在勞動中學技術,在勞動中進行思考,勞動讓我們有切實的感受和真實的情感,這本來是作文教學最基本的材料,可惜現在難有人為了實踐教學,頂著安全的風險。所以現在學生寫的作文很多不能體現真實情感,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真實的情感體驗。
第一章 打開作文教學的“心結”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作文教學理念。其中有許多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但對其中一些理念常常有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些相互對立,令人莫衷一是;有些則是極端化、表面化的理解。既造成對這些新理念的誤讀,也混淆了人們的認識,成為不少老師作文教學的“心結”。這里簡要說說我對幾個關鍵理念的理解。
如何“自由作文”
從理論上來說,自由作文首先是有寫與不寫的自由,其次是由怎么寫的字由。
有老師會說考試作文都是不自由的,平時都自由考試怎么辦?……每一次訓練都機械的用作文考試的要求指導學生……
有人跑到另一個極端,要做無視考試,蔑視考試的真心英雄,學生的確是享受了自由,可因為脫離實際付出了沉重代價。因此應該明確:所謂自由作文,一是認識寫作的基本規律,平時寫作訓練以自由作為的形式為主;二是讓命題具有極大的選擇空間——提供一個局部的自由;三是讓命題貼近學生的課外生活和內在生活,盡可能喚起學生的內在寫作需要,使“要他寫”和“他要寫”盡可能的統一。
我覺得平常教學中作文可以形式多樣,文體不限,詩歌也可以;字數也有要求與不要求,但應該設下限,比如200字以上,300字以上,以防止有些同學寫了十幾個字,或者三五十個字,把自由擴大化,就沒有了平常練習的作用;寫作手法和修辭上也應該稍有要求。比如對人物描寫必須有一種描寫手法,全文至少用一種修辭等等。
怎樣寫出“真情實感”
培養學生積極地認識生活、表達健康的思想,是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提高學生寫作素養的基本途徑。寫文章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表達需要,應該是負責任的思想呈示。任何由外在概念出發的寫作都不是真情實感的表現,任何無節制的自我宣泄,都是缺乏責任的自私表達。
文章是表情達意的產物,表達真情實感,文章才可能感人。可不知從何時起,學生的作文虛假矯情、胡編亂造成風。即使所謂中考高考滿分作文,表達真情實感的也并不多。
我們認為,表達真情實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記錄,它和適當的加工并不矛盾: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也不是簡單的等同生活或內心感受的原版記錄,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真人真事。
有人會擔心我們是否又要引導、鼓勵學生說假話、說大話。恰恰相反,和真情實感相對立的就是說大話、說套話、說違心話。文章的思想感情應該是發自自己內心,而不是來自外在的概念。
我覺得寫真人真事應該有加工,要不然怎么能稱為寫作?如果不進行加工,那就粗糙不堪,不就成了記錄或者錄音呈現。加工并不是讓學生說假話、說套話,加工同樣是讓孩子說真話。我曾給學生們簡單說過,加工只不過是進行了挑選進行了潤色,重新進行了組織,摒棄了無用的、啰嗦的、不文明等等原始內容。
什么是“個性化表達”
個性化表達是以語言規范為基礎的高品位表達,必須以遵守語言的基本規則為前提。用僵死的語言規則去框范學生鮮活的語言,必然使學生的語言蒼白而沒有活力;個性化表達看起來是形式問題,實際上是內容問題,更在于表達的言之有物。
個性化表達不是病態的表達。“我的地盤我做主”,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那不是個性化表達。
當然,我們強調個性化,必須以規范為基礎,并不是限制學生語言的空間設置,語言表達的框框和套子,只是防止對語言個性化這一理念形成一種簡單片面的理解。
個性化表達以個性化閱讀為支撐。“腹有詩書氣自華”,課外從不讀書,課本也沒有好好讀的人,談什么語言的個性化表達,只能是癡人說夢。
有些同學在寫作中善于運用網絡語言,使得作文活潑,這種與時俱進的做法必須進行正確的指導。要不然網絡上的一些暴力語言,不文明語言,就會常常出現在作文中,這種個性化表達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有時會還讓我們批閱難堪。閱讀經典書籍,會讓同學積累典范的用詞和、語句,也有利于同學們的個性化表達。
為什么要“多元化評價”
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提高,堅持一元化標準,在貌似公正的背后是對一部分學生學習權利的犧牲。強調多元化評價,要求我們不能用既定的框框約束學生的寫作,也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的習作,尊重學生的寫作,勞動是多元化評價的本質,在寬容中引導多元化評價的基本要義。
作文教學本身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在于分出優劣中差,也不在于挑選;評價的目的自然也在于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提高,而不是給學生一個會不會寫,寫得好不好的結論,給學生一個能得多少分的判決。
教學實踐中,我們用一元化評價,有些學生始終都處于失敗和失望中,漸漸的也就喪失了寫作的興趣,以后害怕寫作,甚至不寫作了。要讓學生熱愛寫作,就得讓學生有興趣,有自信。哪怕是“字寫的好,這個詞語用得準確,這個句子寫的優美”等等簡單的評價也會確立學生的自信,讓他有興趣進行進步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