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和相戀三年的男友分手了,她久久不能釋懷的不是這個男人背棄了承諾,而是連一聲好好的道別都沒有。
此刻的小編發揮了一個心理學工作者該有的共情能力,表示了深刻的理解。
小編最怕的也是,分手的時候太難堪。你可以離開我,但是作為一個曾經那么親密的戀人,我們相伴著走了人生旅程的一段路。那些曾有的愛不是假的,那些付出過的真心也不是假的,而一個難堪的結局,是這段美好的記憶不能承受的負重。
誰說的心碎無痕呀
下面小編用心理學的角度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么我們會那么在意結局?
我們不僅在意自己故事的結局,我們也在意那些電影、小說、電視劇的結局。比如《山楂樹之戀》里面奄奄一息的老三在病床上等待著靜秋,在靜秋穿著老三給她買的紅衣服往病房趕的時候,我相信這一幕我們的心都是懸著的。我們在心里焦灼的想:一定要見到啊,一定要見到啊。
靜秋在老三的病床前哭得撕心裂肺
雖然最后兩人天人兩隔,但是靜秋在老三的病床前酣暢淋漓的哭了一場,而老三也知道他最愛的靜秋來看他了。
我們試想一下,靜秋來到病房,而老三已經撒手人寰。這樣的結局會讓我們感覺—如鯁在喉。
這就是心理學著名的峰終效應。
峰終效應用直白的語言表示就是:我們對一項事物體驗之后,所能記住的只是在高峰和結尾時的體驗,而過程中的好與不好,時間的長短,對我們的記憶是沒有影響的。
比如說一部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作者文筆細膩,但是結尾卻很落俗套。我們往往會因為一個差的結尾而不會對這部小說給予好的評價。
再比如你談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所有瓊瑤阿姨小說里的情節都在你的愛情里上演了一遍。最后你的男朋友給你來了個劈腿,那么當你回憶這段感情的時候,就不會再以“美好”來定義。即使最后你們的感情破裂到分手只用了三天,而那些美好的記憶有整整三年。
為什么常說“飯后甜點”?
大家可以啟動發散思維,想一想,為什么甜點要最后吃?
劇烈運動之后的拉伸除了放松肌肉是不是也會放松心情,讓你對運動的感受更好一些?這樣會使你對運動的記憶不是那么痛苦,而我們的大腦只有一種模式: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今天先跟大家聊到這里,有時間和大家講講心理學家是如何做實驗來驗證“峰終效應”的。老師在講這個實驗的時候說了一句讓我記憶猶新的話:同學們,你們學了這個實驗,就會明白人可以多么犯賤。
在最美好的時刻離開,也許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如果真的不愛了,如果不是什么大仇大恨,可以嘗試著好好和你曾經那么珍愛的人說聲再見。你結束一段情感的方式,決定了此后一生彼此回憶這段感情的體驗。
畢竟,年紀越大,我們擁有最多的,是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