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諾獎陪跑者,長跑愛好者,全球暢銷作家,寫作35年,完成13部長篇小說,作品被超過五十種語言翻譯過。
這樣的大咖還用六年的時間,完成首部自傳性作品,把他的小說寫作技巧分享出來,簡直是小說創作者的福音。
為什么要寫小說
村上是到30歲才完成自己人生第一部小說,按照他的描述,那幾乎是一種神的召喚,并且處女作就拿到了23屆“群像新人獎”,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命運的安排。
開了個好頭,此后,他漸漸意識到寫小說這件事會“變得心情舒暢”,也有“我想寫小說”這種強烈的愿望,深刻感受到這種內在的動力,于是一寫就是幾十年。
隨著寫作的深入,他在這種創作過程中體會到一種修正自我的意圖,通過將自己相對化,也就是將自己的靈魂嵌入和現在不同的外形,去消解或升華生存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種種矛盾、錯位與扭曲。
什么樣的人可以寫小說
?寫小說是門苦差事,在上面花的心力若是用在別的方面,成就一定不比寫小說差
就如村上所說:寫小說這份活計——尤其是寫長篇小說——實際上就是非常孤獨的工作。時時覺得自己仿佛孤單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
非寫小說不可的內在驅動力,以及支撐長期孤獨勞作的強韌忍耐力,這就是職業小說家的資質和資格。
與此同時,寫小說必須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修養和知識。
這樣的能力來自于大量的閱讀,讓身體穿過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爾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村上說他自己從小就喜愛讀書,捧起書來便心花怒放。
寫點兒什么
有的人想要提筆,卻苦于不知道該寫什么,村上也給到了一些方法。
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并且深思細想、反復考慮。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些都可以成為小說的素材。
將周圍自然發生的事件、每日目睹的情景、平常生活中邂逅的人物作為素材收納在心里,再驅使想象力,以這些素材為基礎構建屬于自己的故事就行了。
你觀察到一件事的發生,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作素材,讓它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態,歷歷可見地留存在腦海里。
將零零星星的小插曲、意象、場面、語言等,不斷地扔進小說這個容器里,再將它們立體地組合起來。
寫作方法
1、準備工作
寫長篇小說時,村上首先把書桌上的東西收拾得干干凈凈,擺好“除了小說什么都不寫”的架勢。并且規定自己一天寫出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
村上是極自律的人,這點從他每天都會堅持跑步可以看出,寫長篇小說時,村上也是以這樣的規律性要求自己,村上稱之為“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
?2、文章是改出來的
村上說,不論什么文章,必然都有改進的余地。
第一稿完成后,稍微放上一段時間,小作休整(視情況而定,不過一般會休息一周左右),便進入第一輪修改。
從頭做一次徹底的改寫,進行尺度相當大的整體加工。
因為村上從來都不會先制訂寫作計劃,而是對展開和結局一無所知,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讓故事即興推演下去。所以會將這些矛盾的地方逐一化解,改成一個合情合理、前后連貫的故事。
這輪修改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這個流程結束后,我會再擱置一周,然后進行第二輪修改。
這一次也是大刀闊斧地從頭改寫,只不過更加著眼于細節,仔細地修改。
這輪工作結束后,再稍事休整,然后著手下一輪修改。在這一階段,重要的是看準小說的展開中有哪些部分的螺絲需要牢牢擰緊,哪些部分的螺絲應當稍稍擰松一些。
大致在這里,村上會給自己放個長假。可能的話,把作品在抽屜里放上半個月到一個月
像這樣將作品好好養護一番之后,再次開始徹底修改細微的部分。好好養護過的作品會給人與先前大不相同的印象。先前未能發現的缺點,這時也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文章有沒有深度也可以辨別了。
自己改完了之后會尋求第三者的意見。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形后,村上會先讓他太太通讀原稿。
他的獨門規則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修改”。
這次的修改不必從頭開始循序推進,而是針對有問題和受到批評的部分集中修改。
如果對種種地方作了細微改動,導致整體的基調出現紊亂的話,便進行修正,此后才正式將稿件交給編輯審讀。
看來小說還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的東西,又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去寫小說的理由,可是,如果真的熱愛,那還是快快動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