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見識不廣,
只從普通員工的角度看問題
因此純屬個人關于管理方面的鄙見,
僅作警醒之用,
若存異議或補充,歡迎留言。
一、不關懷和幫助下屬
企業要盈利,以結果為導向,無可厚非,但很容易走入一個死胡同,“只求結果,不問過程”,先不論此中是否容易走上不合乎道德倫理之路,如果迷信這句話,就容易變成只懂打雞血,而后強逼下屬出業績的管家。
就像有些父母,孩子成績落后了,只懂責備,怪責孩子不努力,卻不會關心孩子,多問一句,為什么不愿意努力,是真的不愿意,還是其中缺少方法,更不會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改善學習的方法和習慣。
或者,有些人天生不愛讀書,不在乎成績的好壞,但進入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絕大部分員工是喜歡錢的,在乎業績的好與壞。為上者對下屬不加以關心和幫助,下屬再努力,方法不得當,達不到預期目標,離開成為必然。
有些管理者天天開會,內容無非四個:1、公布業績情況;2、表面地問達不成的原因,比如“為什么人家能達成,你就做不到?”,“人家昨天工作量這么多,你為什么只做了這么多?是不是態度問題呢?”,一系列的反問,一系列的責備;3、自定目標;4、打雞血,喊口號,“有沒有信心做到?”,“相不相信自己?”,最后,“我們是最棒的!”,散會。
看過一支團隊,團隊長每天基本上就按照上面的議程開會,其中一名下屬,非常努力,每天超額完成工作量,工作也十分激情投入,但兩個月內,沒有成交過一次。團隊長除了開會,其余時間要不打游戲,要不抽煙。
愛因斯坦說“成功=99%的汗水+1%的靈感”,很多人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但其實沒有1%的靈感和方法,就算付出120%的汗水,也等于失敗。
作為管理者只強迫下屬付出99%的努力,盲目提要求,而沒有切實的方法幫助下屬成長。其下屬若迷信天道酬勤,聽話付出,但沒有成績,精神不斷地受打擊,自信心就這樣一天天地被磨滅,最后可能連做人的希望都沒了。
二、團隊犯錯,為上者不勇于承擔
前不久,辦公室有一片區域丟空,桌面上還留著不少物品沒清理,當時有同事看見,隔壁區域的高管帶著下屬,展開一輪搜刮,看見哪些有用的,漂亮的,據為己有。其中一位下屬拿著紙皮箱,收獲滿滿。
事后,被告知有些同事還沒辦離職手續,物品還會回來收拾,要求他們交還。高管便一邊把東西放回原位,一邊罵著拿紙皮箱的下屬:“你簡直丟人現眼,拿這么多垃圾回來。部門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記得這位高管有一次公開宣講,倡導大家要做到“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或許,這就是他所理解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吧。
還有一些名義上雖然不是管理層,但安排帶新人,新人犯錯了,來一句:“這件事跟我無關,不要對別人說我知道這事。”
雪中送炭的人確實少,也千萬別祈求有人主動幫忙,但看著帶自己入門的同事,種種推卸與自私,做小的怎么不會寒心。
三、沒有技術含量的謾罵
每個人的處事方式,做事風格不一樣,有人覺得謾罵的表達才能出效果,但有些高管只顧發泄情緒,還使用粗言穢語,內容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建樹。最后,高管宣泄了,下屬受氣了,但事情依然沒解決,時間浪費了。
四、朝令夕改
前一天經多方決定了的事情,后一天說自己沒說過。平常人的善變與健忘,也會令朋友敬而遠之,更何況作為一個企業高管。你的善變健忘,漸漸會令你的信用破產,人無信而不立。
如果有這樣的上司,平時交流過程中,多留聲音或文字的證據,方便對質。
五、愛面子,重視所謂的“威嚴”
回到那位“仁義禮智信”的高管,之前其團隊缺人,暫且想留下一名被公司勸退了的新人,但無門可申,便大鬧辦公室,“你們把我這位經理當什么?當皮球踢來踢去嗎?當我是什么呀?”,行政人員反應說先交齊資料,會盡快處理。
高管卻一直咬著不放,重復了剛剛那句話起碼4次,每說一次,強度逐步升級,臉紅耳赤。有女同事看不過眼,與之爭論,最后高管罵娘之余,還隨手拿起一筆記本,狠狠扔過去。
贏了一時的面子,卻失去了人心。
若不幸與這種人共事接觸,首先要放下自己,與之不爭,解決好事情后,避之則吉。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不值錢的面子,他要就給,這不是懦弱,而是更好地保護自己。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才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