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位大姐,她和老公白手起家,其中不易可想而知。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在孩子18個月的時候,就放在老家,兩人在外辛苦打拼。
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才和孩子相聚幾天,每次離開,面對孩子的那不舍得眼神,無端的
哭鬧,心如刀割。“可是想要給孩子好的生活,讓他少吃點苦,唯有多賺點錢,才對得起他。”
一次次在自我安慰,萬般不舍中含淚離開了家。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xù)到孩子十來歲,他們買了房,買了車,并有了些存款,增加了回家的次數(shù)。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他們離開時再也沒聽到過孩子說“舍不得”,甚至想抱抱孩子都找不到人。
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過失,就將孩子帶在了身邊。可是和孩子實在難以溝通,想想處處就好了。好景不長,因孩子再一次考了個30分而打了他,“你們就知道分數(shù),你輔導過我的學習了嗎?開過家長會了嗎?我傷心的時候你們誰在我身邊安慰過我?你們那么喜歡錢,帶我來這做什么”孩子咆哮著關上了門。
沒想自己到虧欠了孩子那么多,就盡力用更多的物質去彌補孩子,可是孩子依舊對他們不冷不熱。
“我們這樣辛苦,還不是為了他,想讓他過好點,他怎么就體會不到呢?”大姐委屈的直掉眼淚。
真的是為了孩子?看似是為了孩子,其實是在滿足自己。因為窮過,所以對金錢的渴望勝過了對孩子自身的需求。
心理咨詢師容偉玲說:”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xiàn)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她斷言說:“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xiàn)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jié)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jié)制地滿足自己。”
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又特別喜歡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模仿父母平時的樣子對扮演“寶寶”的小孩給予關心或者打扮她們,就是渴望父母能用自己對待小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可是父母心中只有他們自己,忽視我們的要求。長大后,做了父母潛移默化的就將那個‘內在的小孩’投射在現(xiàn)實中的孩子身上,給與孩子,滿足自己。
13歲的小表妹,因在跳舞比賽中慘遭淘汰,被姑媽罵的狗血淋頭,跑來跟我哭訴“我已經很努力了,可還是被淘汰了”,“沒事的,努力就好了,爭取下次那個好名次”我安慰她,“不行的,學了幾年舞蹈,很少拿到好的名次,淘汰是常事,媽媽一直以為是我不努力,其實是我不喜歡跳舞”“那你當初怎么選擇跳舞了”“因為媽媽說跳舞的女孩有氣質,形象好,可我喜歡畫畫,媽媽說顏料會弄臟衣服,太臟了”表妹委屈的說。
后來,我才知道。姑媽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跳舞,因家里條件不好,就放棄了這個念頭。自從有了小表妹,用姑媽自己的話說“看到了希望”,就將自己的遺憾讓女兒彌補。
“每當看到她穿上漂亮的舞裙,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可是她喜歡畫畫呀”“小孩子哪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再說了是她自己選擇跳舞的”姑媽有些不開心。
讓孩子自己選擇,卻又在否定她的選擇,將自己認為是好的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孩子的切實感受,使孩子順從。一個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怎能做好?時間久了,對自己失去信心。父母一失望就讓孩子對自己做出的決定產生了懷疑,在她成長過程中很可能不敢決定甚至不做決定,麻木的享受著父母的給予。當孩子長大,父母老去,她要面對各種問題,猶豫不決,父母也無能為力時,為時已晚。
每個父母在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在現(xiàn)實中的小孩身上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孩子卻感受不到。比如,那個大姐小時候受到了物質的缺失,就拼命賺錢用物質來滿足孩子,以為是愛孩子,想讓孩子感同身受,卻忽視了孩子心靈的空虛,成功的培養(yǎng)了一個“白眼狼”。
是時候,父母應該為另一個我——”內在的父母”,好好打理了。
適當?shù)膶⒆臃攀郑嗦犅牶⒆拥穆曇簦鋵嵶约旱膬刃模c孩子共同成長,共同探討。畢竟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做父母。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不斷學習。即使童年的遺憾,無法彌補,就做好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改掉一個不好的習慣,讓孩子看到你的努力,感受到你的不容易。
讓孩子能夠在成長中去探索,去冒險,去選擇,去犯錯,去承擔。讓他們在離開父母的同時,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那時候,你孩子在你心中的樣子才能讓你倍感欣慰的,才是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