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s in Information Research

Models in Information Research? 讀書筆記

一、用戶信息搜索行為概述###信息搜索行為是指用戶為滿足某些特定的信息需求,建立一定的心理目標,進行實地調查、訪談、實驗使用網絡搜索工具( 搜索引擎) 或網站等方式,經過目標明確的、有計劃的信息搜索過程,篩選出符合心理目標信息的行為活動。

信息行為外延最廣,包含信息搜尋行為,而信息搜尋行為又包含信息搜索行為。信息搜尋行為強調人們發現和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是多種的; 信息搜索行為側重研究的是搜索者與信息索系統( 包括搜索引擎)的交互行為。搜索與查找相比,主要是檢索的平臺不盡相同,搜索一詞主要是強調人機交互,而查找一詞可以理解為,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信息,不只是局限于信息系統。渠道可以分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比如去圖書館訪問系統,利用檢索系統;非正式渠道包括訪談等形式,比如問朋友、同事、工作伙伴,或者訪談專家學者,或者網上提問等。

作為人來說,生活及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影響著我們的需求,總的來說有生理的需求、感情的需求、認知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等;宏觀的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但是我們又看不見、摸不著,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等。? ? ? ? ? 信息搜尋的結果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發現合適的信息,此時便會對信息進行評價利用,評價利用的結果又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信息需求得到滿足而直接尋求問題解決方案; 另外一種是信息需求未得到滿足,那么會采取進一步信息搜尋活動( 重復信息搜尋的過程) 或者放棄搜尋。搜尋結果的第二種是未發現合適的信息,那么便與信息需求未得到滿足遵循同樣的后續過程。----------#二、常見的幾種用戶信息搜索行為范式#----------

威爾遜在1996的觀點中說到積極的心理會推進信息尋求行為;消極心理及阻礙信息尋求行為。由此,作者提出一個好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需要做到降低用戶搜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提升用戶滿意度。

德文的觀點列出了有意識的需求可表達的需求之間的差異。有意識的需求即是人類外部環境認知的內在需要, 可表達的需求則關乎檢索者根據情境做出的適應性表達例如信息問題或查詢指令。用戶有一種需求,但是不一定能夠完全展現出來。信息尋求模型關注于縮短有意識的需求可表達的需求之間的差距。它是ASK模型的一種表現形式。ASK研究認為信息需求者的當前知識狀態存在著不充分或異常的地方,它們阻礙了預定目標的實現。在認知需求模型中,認知行動者對外部情境的理解及其中蘊含的認知缺口構成了認知模型的主要內容。? 庫爾梭的模型體現了在信息搜索中,從心理到生理的,即從感覺到思想到查找行為的過程。體現人從不確定的、模糊的初始狀態到完成搜索的狀態。搜索結果也可能滿意,也可能不滿意,因此,最終看最后的成果與預期的是否一致,自己最終的收獲是什么。

庫爾梭表明了用戶的信息搜索行為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用戶的認知是一條模糊——清晰——懷疑——清晰的軌跡。即一開始有模糊和不確定的需求,然后選擇主題、方法、模糊的認知變得清晰,接著,用戶感覺的混亂、不確定性和懷疑都會增加。隨后,不確定減少,自信增加,用戶認知變得清晰,進入信息整合階段。最后,用戶對信息行為進行評價。

Belkin于1982 年提出了ASK模型(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 ASK),認為信息需求產生的原因是用戶自身存在著知識非常態,即用戶的知識結構與其信息需求之間存在“鴻溝”,正因如此用戶無法準確查找到其所需要的信息。

Kuhlthau在綜合并提煉已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六階段信息搜尋過程模型,該模型將信息搜尋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初始階段、選擇階段、探索階段、系統化階段、集成階段以及表述階段,并且每一個階段均融合了來自情感(感覺)、認知(思維)、和實體(行動)三個領域的因素,它強調了在與信息交互的過程中用戶認知的參與。

Ingwersen于1996年在Belkin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簡化的信息搜索交互模型,主要探討了在使用信息系統以及搜索和利用信息時,用戶與系統的交互認知過程,指出個體認知結構具有差異多樣性,用戶認知空間是一組結構化并具有因果關系的元素集合,而情境和用戶認知狀態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三、影響用戶搜索行為的因素#----------

影響信息搜尋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用戶的認知特征。認知特征是指個人典型的或習慣性地解決問題、思考、知覺、記憶等的模式,在信息行為研究中認知風格表征了不同用戶的個性特征和行為取向,并且這些行為具有普遍性、穩定性以及規律性。

研究表明,場依存型個體更易受到檢索系統質量和特性的影響,對檢索環境的依賴性較高;場獨立型個體在檢索中思維更清晰,更能充分分析自身的行為,表現出更強的積極性。由此設計用戶界面和導航模式。

認知能力對信息搜尋行為尤其是對充滿智力活動的學術型信息搜尋行為表現有著重要影響。認知能力是指一個人獲取和保存知識的能力,如記憶力、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等。在信息搜尋行為中,用戶的認知能力多以空間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表現出來。思維能力影響用戶對搜尋任務的理解,包括搜尋過程中搜尋策略的選用以及檢索結果的評價等;語言能力則直接影響檢索表達式的正確表達和文本、搜索結果等信息的理解;空間能力體現在用戶與系統交互過程中用戶對界面的視覺感受。

對認知能力的研究解釋了不同認知能力對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有助于設計個性化定制功能的檢索界面,改進檢索系統,促進不同認知能力的用戶群有效的獲取信息。

經驗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取得的知識和技能,影響用戶搜尋行為的經驗主要體現在有關信息源的查找、檢索方式的選用、檢索表達式的構造、檢索策略的制定和檢索技巧的運用等方面的搜尋經驗,在搜尋過程中,有經驗的用戶往往會比沒有經驗的用戶搜尋表現更佳。

用戶的情感被看作是一個影響信息搜尋行為的重要因素。情感是指人在對待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態的時候情緒或感情上的表現。用戶的情感狀態會影響用戶對檢索過程檢索策略、檢索結果的認知,進而影響用戶的檢索行為。

網絡已經成為主要的信息環境,對傳統信息檢索的準確性、用戶滿意度和綜合檢索效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推動了環境感知和移動檢索等更符合認知規律的個性化檢索技術的發展。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促使研究人員更加關注支撐此類新技術的理論與方法基礎,其中從認知角度對信息、信息相關性等概念的再思考是重要內容。顯然,新的信息環境和檢索技術將成為信息需求研究的積極推動者。![關系圖](C:\Users\lenovo\Desktop\圖片1.jpg)

Models細分及關聯研究

作者年份模型名稱關注焦點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主要變量行為結果

Wilson1981Wilson’model of info seeking behavior由事件和環境引發的信息需求社會學文獻研究和假說個人搜尋風格、環境因素信息需求分析、行動選擇、績效評估

Dervin1983Sence-making theory信息傳播傳播學假說theoretic環境因素鴻溝以及使用信息需求分析以及服務質量評價

Kuhlthau1991The stages of info-seeking strategiesISP信息行為的階段行為的過程性行為學信息行為的階段行為的過程性環境因素鴻溝以及使用個人可能從一個喜愛的網頁或站點開始瀏覽網頁( 開始); 按照超文本鏈接到相關的信息資源

Ellis’s1993Behavioural model of info seeking strtegy用戶信息行為的復雜性心理學實證調查行為動機+偏好設置( 追蹤); 瀏覽所選擇的網頁;挑選對未來可能參考的有用資源并進行標記并訪問

Wilson1996Model expanding中介變量、激發機制、信息查找行為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發生和機理實證研究信息需求和信息獲取行為Berry Theory對未來可能參考的有用資源并進行標記;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Ingwersen1999IR process信息行為的各個方面用戶認知空間、情境、社會組織、算法等整合用戶信息行為的各方面該框架實際上是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的整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