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時,每個寒暑假,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和五個哥們兒喝酒。喝酒不是目的,只是行喝酒之名,聊聊各自近況。用酒做個助推劑,打破男人之間固有的隔膜,說些不喝酒時抹不開的話。
五個兄弟都是小學同學,從小玩到大,算來有十六七年的交情了。和他們在一塊不拘束,說說鬧鬧,有難得的放松感。
掰著手指頭數數說得來的朋友,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工作,年齡越大,越難交到稍知心的朋友。這當然不是說人一長大就變壞,身邊再也沒了好人。
同樣一件事,我對發小說起,他可能一句話就明白了,甚至我不說他也懂。時間把他對我的了解帶進了骨頭縫兒。
我再對后來的朋友說起這件事,為了讓他聽懂一句話,我要用十句話來解釋。告訴他我站的立場,我思考的來龍去脈,我從前遇到類似事是怎么辦的,我的哪種性格決定了我的想法。我要用一整座冰山,去闡明我原本想說的一角。
等下次面對另一個新朋友,剛一張嘴,想起那座冰山,索性就閉了嘴。
朋友更難交的另一個原因是,大家都太忙了。
小時候和伙伴電腦前一坐,拳皇雙打能玩一天,哪分你的時間我的時間。邊說邊玩邊吃邊笑,有的是工夫溝通,雖然當時不明白啥是溝通。
二十多歲大學畢業開始,步入務實的階段,結婚生子,工作升遷,左右逢源,焦頭爛額。腦子里裝的都是實實在在硬邦邦的事實,無法給意識騰出流動的空間。你有工作他有項目,你忙著追夢他忙著耕耘,就算你有時間絮叨,他有心思聽嗎?再過幾年,上有老下有小,連自己的個人空間都被擠占沒了,誰還顧得上給你當知心姐姐務你的虛。
有限的時間讓交友變的功利,以實現最高的時效比。彼此能給對方提供有效的價值,關系才能長久。除非他是慈善家,否則就不可能由單方長期給予好處,就像孔子說的“無友不如己”。然而價值又多是暫時的,只有利益是永遠的,所以朋友關系也多是斷斷續續的。
年齡越大,遇到一段純粹的友誼越需要緣分;建立互惠性的朋友關系,需要自身有實力為他人提供其所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