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網絡,特別是這兩年興起的知識付費,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容易。一開始我們都很興奮,終于可以用最簡便的方式,和較少的金錢去學最想學的東西。
但長時間下來,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學的越多,越來越累,生活的品質也沒有特別多的改善。那我們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我們在學什么呢?
讓我們一起來好好整理下思路。將知識做個大致的分類。
一類是生活常識型。這類知識讓我們學會趨利避,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與此同時生活在一個相對融洽的關系中。尤以《野外生存》節目,及各種親子關系的心理學書籍為代表。
第二類屬于工作類知識。這一類型是我們學大部分的普通人學習最多的一種。因為它它是我們生活品質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從最簡單的勞動類型,演變到各種精細化的社會分工。科技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批量式的產品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復制出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性。當然復雜的產品形態和變化的社會心理,也對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舉個例子來說,電腦的發明,最初對人才的初級要求是打字及熟悉簡單的辦公軟件。后來我們對人才的要求升了級,不僅要會做簡單的,而且要做得更直觀更美觀。因為我們的時間價值越來越高。我們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產生最大的效能。所以我們開始學做簡單,直觀還有一點美感的ppt,excel表格。讓客戶,讓領導短時間內就能明白你在表達什么。因為:他們沒時間!
我們更加細致的人研究人的心理,消費行為。改進我們的產品形態,增強促銷手段。所以我們看各種各樣的書,學各種各樣的理論,提高各種各樣的技能,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因為我們不想被輕易替代。 我們需要用它來保證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需要。
第三類是答疑解惑,娛樂消遣型。這類知識提供給我們精神食糧,塑造我們的個性。畢竟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只求溫飽的年代,基本上大家也都餓不著了,在業余的時間可以去探索下世界,思考一下人生,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增添生活色彩。
所以綜合來看,知識類型主要圍繞著生活,工作,娛樂休閑三個層面。
當我們把知識進行了分類。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學那么多,其實,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如果你學習的是可以給你提高生活品質的,那么就盡情去學吧,如果你學的是一種工具,有時反而被這種工具所困,拿不如及早放棄。學多少不重要,學了之后,能否起到更實質性的幫助。有時我們其實是在用學習來逃避現實。假裝自己在努力。暫時關閉一些學習,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