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乘出租車,驚奇的是車里放的京劇,不懂誰唱的,倒是聽懂了幾句詞:
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平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算就了漢家的業鼎足三分。
原來是《空城計》,司機師傅一路跟著哼,自信傲嬌得很,一路上悠哉悠哉的,聽得我心里也覺得散淡又充盈的,還外加三分的愜意。
不巧,前幾天翻了本書,葉廣岑的《我本是散淡的人》,就沖著這書名讀的。內容倒真是夠散淡的,信手拈來生活中的點滴,小里說大,散淡的文筆,詼諧有趣,讀著讀著會噗嗤地笑。
忙里偷閑的,聽著曲兒,讀著閑書,外加一杯熱乎乎的茶,這天寒地凍的日子里,心里才不那么的緊。
恰巧,今天是冬至,沒什么要緊的事,干脆不出門,窩在家里,散淡地過一天吧。
2.
晨起,媽媽說,冬至今晚吃餃子,問我吃什么餡兒的。作為一名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人,每個節氣媽媽都是按照北方的習俗過的,我也就跟著記得每個節氣。
今天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哪。媽媽的節氣順口溜和歌謠可真不少。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是北方的習俗,冬天的節氣在北方過才有趣兒,外面雪花飄,室內熱騰騰的餃子,家人聚在一起,吃碗餃子,暖在心里,內心安定,世事洞明,日子美好又安詳。
在南方,各地文化和習俗不同,記得冬至的人,就準備好熱乎乎的湯圓或餛飩。沒有期待的雪花飄落,可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數九畫梅,生活的詩意和浪漫就在其中了。
或者寫九個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天寫一劃,寫完八十一劃,冬天也就過完了,就到了杏花開放的春天了。
你看,冬至,如約而至,寒冬深處,可藏著一個春天呢。
3.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周歷以此月為正月,也就是《詩經 ·豳風·七月》里“一之日觱發,一之日于貉”的“一之日”,即現在農歷的十一月。
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由此,冬至由“年”變為了“節”,卻依然不曾影響它的地位。
在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
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僅亞于過年。
《爾雅》里稱農歷十一月為“辜”月,冬至一陽生,這個“辜”應通“固”。《禮記》里稱此月為“暢月”,暢是舒暢,充實,意思是陽氣在下,元氣始起,使萬物充實。
古時的說法,冬至是一個安靜的節氣,靜才能“固”,它初萌微弱,需要大家一起來呵護。《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全國上下關閉城門,關閉市場,禁止喧鬧,停息戰事,放假休息,盡享冬藏之樂。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每逢冬至,古人的這一系列儀式,稱之為“賀冬”。賀冬,是感恩生命的日子。皇帝會在這天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祖先祭拜。民間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意思是無論你離家多么的遠,冬至這天也要趕回家來祭祖,否則就沒有祖先的觀念。
如今的冬至,雖然早已不可與春節同日而語,甚至比不上元旦。是冬日里的一部動畫片提醒到: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得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觀影之后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
如此也好,誰來提醒,何種方式觸動人心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還能體會到:冬至,也是個感恩的日子。這一天和清明節同樣重要,都要祭祖,祭祀亡靈,我們記得祖先,后輩也會記得我們,此之謂厚德,此之謂生生不息。
如此,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冬至,一共四次。記得紀念逝去的親人,有他們,才有我們。一束花,一杯酒,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或湯圓,祭奠給另個世界的祖先親人,讓他們有一個溫暖的冬夜,他們安息,我們安好。
4.
日子每天都一樣,我們需要儀式感來喚醒沉睡的心靈,提醒我們要記得何所來,何所去,提醒我們放慢腳步,留心一下節氣的更替,和歲月的變遷,去感知天地萬物的美。
《小王子》里有句話:“我們需要儀式,儀式是什么?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它使某個日子區別其他日 子,使某一時刻不同于其他時刻。”
從前的冬至有滋有味,美好又溫暖,它藏在小而虔誠的儀式里。今天因為你我的用心,也會有不同的當下,別樣的一天。
今天真的不同往日,今天的夜,是一年中最漫長的夜。安靜溫馨,適合獨飲,適合對酌,適合回憶。
來吧,你來,坐,請上座,喝茶,喝好茶,敘敘舊,嘮嘮嗑,即日起,開始數九,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春深,杏花桃花也就次第開放了。
365天極限挑戰訓練營? 第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