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巷十八弄1號
祝家巷十八弄1號是中國南方的一座古老的小城的一處宅院的地址名稱。這個像出土的青花瓷般的名稱只存在于公元一九九零年(大概是這個時間)前的衢州。
這個名稱讓我的記憶定格在一個永久的畫面上:一個睡眼惺忪的小女孩,兩條前一天梳成的小辮松散凌亂,步子不穩地走出鵝卵石砌成的短短小巷,眼前是一條清澈平靜的護城河,河上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褐色石板,通向對面的巷子。我很詫異,記憶中的那個小女孩為什么不再往前走,而且我的記憶在這兒是一個斷片,以后所有能夠回憶起來的事情都已經和河,和石板橋沒有關系了。
曾經回到小巷。黑瓦白墻,木質的門楣,低矮的窗臺,暖暖的陽光,懶懶的小貓,仿佛我一天也不曾離開。有鄰家的大哥追著問,你是某某時,一份驚喜從天而降。雖然沒了小河流水,沒了鵝卵石小路,我依然喜歡這寧靜而溫馨的小巷。
祝家巷十八弄1號的消失是在舊城改造中,它和那些太舊太破的小巷一樣已經住不下漸漸長大的孩子。既然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讓它留在我們的記憶里吧。
五圣巷居委會
小時候住在祝家巷十八弄1號,屬于五圣巷居委會。
居委會設在五圣巷一戶大戶人家的房子里。走進威武的大門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廳,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有一、兩百個平方吧。
印象中去居委會就是開會,每次開會大人都帶著小孩,每個小孩一到那兒就有跑兩圈的沖動,于是乎大人的說話聲,小孩的嬉鬧聲就響成了一片。
已經記不清開會的具體內容,現在想來搞衛生應該是會議的重點,因為每次會議過后,家家戶戶就要搞衛生,結束后,負責的居民小組長會挨家挨戶地檢查,符合要求的在家門上貼上“清潔”之類的紙條,絕無偏袒,大紅色的最好,粉紅色的次之,簡潔、明了、效果好。弄堂里也很干凈,那些高高矮矮的破墻都用石灰刷得雪白,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居委會的主任特別能干,除了組織大家搞衛生、給各家按人頭發稻草(冬天用來墊床)外,還搞創收。
記得居委會大廳里做肥皂情景。大廳里用磚頭砌起一個大灶,架了一口大鍋,里面煮著黑乎乎的東西,煮完后倒在一個大木盒里,涼了后切成小塊,就是肥皂了。這種肥皂很濕,顏色發白,難看,直到現在我都固執地認為那一定是偽劣產品。
少年不識愁滋味,也許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這已經是不錯的日用品了,它充分體現了我們中國老百姓戰勝困難的智慧和樂觀精神,中國大媽從來就是有光榮傳統的。
居委會的鼎盛期應該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來稻草不分了,再后來衛生也不搞了,再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不叫居委會叫社區了,但我以為,社區就是社區,居委會就是居委會,居委會不能替代,居委會主任永遠是我心中的偶像。
關于“井”的記憶
在沒有自來水之前,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全都依賴地下水,每一處居民聚集地都會有一處水井。
五圣巷的水井離居委會大概二百米左右,光滑的石井欄,平整的水門汀(水泥地的前身),外加一個用整塊石頭鑿成的大石盆,雖然它不如衢州的“四眼井”、“羅漢井”、“白果井”那么有名,但并不妨礙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每天一大早就有人來擔水,擔水的通常是身強力壯的男子漢,默默的,一臉的嚴肅,卻將一腔溫柔的愛裝在滿滿的水缸里。
晴好的日子里,這里就成為女人和孩子的歡樂園,愛干凈的主婦們帶上大木盆和吊桶來這里清洗一家的衣服或者蔬菜,說說笑笑中仿佛不是在勞作而是在游戲,純澈、清亮的井水洗去污垢也洗去辛勞,孩子們在井邊竄來竄去,燦爛的笑容掛在他們大汗淋漓的臉上,母親的眼里是孩子們快樂的身影。
水井在我們的記憶里愈來愈模糊了,行走在衢州的大街小巷,偶爾你會與它相遇,但是它已不復從前的光鮮亮麗,就像人老珠黃的遲暮婦人,見了,竟會有幾分心酸。
雖然我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定數,水井的廢棄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總希望那些殘存的水井像新修的水亭街一樣重見天日,讓那些懷舊的人們有一種艷遇的驚喜,找到心靈的家。
童年是來時的路,懵懂間我們已漸行漸遠,再回首已然在夢中,你的夢中可還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