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一段時間,先后去廣州、上海、北京參加了幾次培訓和會議,內容涉及教師發展、創新教育、信息技術等方面,聽了幾場專家報告,看了幾所學校,參加了一次教育信息技術產品展覽,期間也親眼目睹了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共享單車的一些亂象,由此引發了對教育信息化這個當下備受關注的話題的一些思考,記錄下來,以備查用。
? ? ? 思考一:我們處于一個怎樣的時代?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也不難回答,但卻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工業4.0時代,有的說是人工智能時代,也有的說是互聯網+時代,等等不一。談起這個時代的標志,答案倒是基本統一,無非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等。談這些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也都在談阿爾法狗、移動支付、智能穿戴、無人駕駛、共享單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對未來世界和生活的影響。因為我不是專門研究這個的,說法是否準確也不用細究。但毫無疑問的是,處在這個時代,技術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也正在促使教育不斷的進行著深刻的變革,任何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利用任何設備學習任何內容的泛在教育正在興起。網絡就是校園,移動終端就是課堂,能者即為教師,教育正被重新定義。前段時間,教育部副部長朱占元的一個講話,更是把教育信息化提到了“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高度。所以,與教育相關的信息技術產品行業也是空前蓬勃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更新迭代、層出不窮,電子白板、觸摸式液晶一體機、智能平板、虛擬仿真、同步課堂、在線課堂、創客實驗、3D技術、VR、AR、數字實驗室、校園一卡通......,等等,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何去何從?是頭腦發熱、盲目跟風?還是冷靜觀察、理性思考?這些產品是不是最新的、最貴的就是最好的?他們的壽命有多長、更新迭代有多快?這些產品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學校?我們是追求高成本、重量級的產品,還是用低成本、輕量級的產品?我們用這些產品是要達到什么目的?是讓教育更簡單、更快樂還是更復雜、更痛苦?在這些都還沒弄清楚、搞明白之前,我覺得最好還是讓子彈多飛一會的好。
? ? ? 思考二:我們要辦一所怎樣的學校?我們學校地處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個區正在用二線城市標準加快城市建設和開發,提出了“讓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基礎教育”的目標,這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是“用未來思考今天”。在這個核心理念下,我們一直在不停的深入思考,我們的教師為什么而教?我們的孩子為什么而學?我們的學校是不是真正在用面向未來的情懷和思維思考今天的辦學方式?我們該如何定義我們現在的學校?我們學校又有哪些元素能夠體現我們今天的辦學是為未來思考和準備的?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多元、海量資源交互共享,提倡合作學習、泛在學習、社群學習的社會,我們是不是該考慮建一所沒有邊界的、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創造更有價值的學習的未來學校呢?
? 思考三: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們國家對學生核心素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大方面提出了6條、18點具體要求,其中自主發展中的第一條要求是要學會學習,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特別強調要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要能自覺有效的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識。那么,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思考,現在的學校能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我想,如果現在的學校仍然拘泥于一成不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的教師不嘗試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進行教學和學習,而要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意識的學生或許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天方夜譚了。
? ? ??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那就是現在和未來的界限已經變得很模糊,在我們談論未來的時候,未來已來,當我們討論將至的可能性時,將至已至,面對席卷而來的未來浪潮,我們只能以變革的姿態迎接未來,決勝未來。
? ? ? 第一,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互聯網在教育中的應用提留在輔助階段的現象已經處在重大變革的前夜。國家始終在不遺余力的推進教育信息化,我們也應該再接再厲,主動擁抱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把教育質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 ? ?? 第二,提供可選擇的教育。小型化、多樣化、個性化是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和持久走向,個性化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對教育的最大訴求。所以我們要在提供多種資源、多種渠道、多種模式的教育下功夫、做文章,努力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多元的選擇機會。
? ? ?? 第三,促進教師角色轉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的講授將被豐富生動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信息傳播所替代;機械的練習、作業批改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簡單重復的的勞動被技術取代之后,教師的工作內容將聚焦于更復雜、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更具有互動性的“人”的教育活動。學生只是接受知識容器的現象也會發生根本反轉,學生將成為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創造者,師生教學活動既是既有知識的傳遞過程,也是新知識的創造過程。
? ? ? ? 第四,創新教育管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學校管理制度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新景象和新要求。互聯網思維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一切皆可聯系,人人都是中心,數據是最重要的資源,共享才能共贏。因此,我們相應的就要探索和建立適應互聯網背景學校教育的管理制度和辦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使管理更加扁平、更加高效、更加賦能。
? ? ?? 說這些的目的,絕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另起爐灶,而是首先要把已有的信息技術設備、平臺、技術、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統整、篩選、規范、開發、使用,使其更好的發揮作用。在此基礎上,適度引入部分低成本、甚至是免費的互聯網平臺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實現學校管理、教學方式、教研方式的重構或再造,用低成本、輕量級信息技術的深應用,使教育變得更簡單、更快樂、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