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的故事:“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金圣嘆遺言是也

記得小學時候,我和哥哥,妹妹住在村子里的爺爺奶奶家,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過不了幾天,爺爺奶奶都要在地里種上半畝花生,每到農忙的時候我們兄妹三人都要幫忙給花生翻地,播種,澆水,施肥。過了幾個月就會收獲很多花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獲花生的過程了,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地面上都是它的藤莖,每次拔花生的時候都要小心把它的藤莖拔斷了,拔出來后,它的果實上面裹了很多泥巴,果實里有很多水分,需要把它們放在路上曬幾天,把水分曬干。

我記得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把曬干的花生放在地鍋里,鍋里放些沙子,然后生火把鍋燒熱,慢慢的用鏟子把花生炒熟,味道好香。我喜歡吃這樣的炒花生,用手把花生掰開,吃起來真是一種享受。

記得過年時刻,家里人招待親朋好友時候,每次涼菜里都少不了油炸花生米,那是大人們喝酒劃拳時刻最好的食品。

每到下雨天或農忙時節(jié),傍晚來臨的時刻,爺爺總會一個人在堂屋里就著一盤花生米,嚼得有滋有味,喝幾盅白酒,每次看他抿嘴喝酒吃花生米的時刻,我都很羨慕。有次爺爺看到我在旁邊,把我叫過來說:“明蛋,來,來,喝幾口,吃點花生米”,那時的我第一次喝白酒,以為和喝開水差不多,就毫不猶豫的喝了下去,喝完感覺嘴好麻,我趕緊吃點花生米。爺爺開心的笑了起來。現(xiàn)在想起來真的是一種簡單美好的幸福。爺孫兩個人,享受這安詳靜謐的時刻,真的好懷念那個幸福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

后來年紀大了,讀書多了,我了解到花生是明朝中期(大概公元1530年)傳入我國的南方,在北方并不普及,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花生米仍然是社會上層宴請的珍貴佳肴,直到清朝末年,花生才在北方大量種植,這種美味的食品才在民間流傳開,距今不過百余年的時間罷了。

花生米和豆腐干,這兩種完全不相干的食品,如何會產生關聯(lián)?這都要拜清朝初年大才子金圣嘆所賜。金圣嘆這位才子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善于評注古典,尤其以評注《水滸》最為有名。

公元1661年,順治18年三月初,金圣嘆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借機發(fā)泄積憤,到衙門給江蘇巡撫朱國治上呈狀紙,控訴任維初,要求罷免其職。朱國治下令逮捕其中11人,并為任維初遮瞞回護,上報京城諸生倡亂抗稅,并驚動先帝之靈。清朝有意威懾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嘆等7個士人,在江寧會審,嚴刑拷問,以叛逆罪判處斬首(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于8月7日行刑,臨行前,兒子問父親還有什么遺言沒有?他對兒子說道:”記住,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我想金圣嘆臨死前心里肯定不甘心,但是他性格又是如此的憤世嫉俗,不安于現(xiàn)狀。說出如此的話語,想必也是無奈心酸的舉動。

花生米和豆腐干,本來是如此普通的食品,一旦有了如此的歷史,頓時覺得它們身上也有了文化的氣息,讓人覺得親切。

閑來無事的時候,我想吃點豆腐干,就點花生米,不知道會不會有火腿的味道?我想如果沒有金圣嘆老先生如此的人生經歷和文采,很多人是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的。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前一段時間回家?guī)滋欤杏X百無聊賴,就把之前看過的書重新溫習了一遍,看看捷克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拉美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英國意識流作家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錢鐘書老先生的《圍城》,孔夫子的《論語》,還有金圣嘆老先生點評的《水壺》,我深深感到那種壯志難酬的苦悶和彷徨,看著時間在身邊一點一點的流逝,可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境遇,一個人的時候總會覺得憂愁,不開心。那一刻,我算深深的感受到金圣嘆臨死前說那句:”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的味道的意味了“。他那是在臨終前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孤傲和不屈服,看似戲虐玩笑話,卻有幾分硬骨頭在里面。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曾問過什么是讀書人的骨氣?孟子有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我想金圣嘆在臨死前的那份看淡生死,可謂是性情中人,大丈夫的典范也。

花生米和豆腐干雖然是很一般的食品,可它們組合在一起的背后折射了一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曠達對待他人和社會,人生在世,就要做個有趣,活得真實自然的人,不做作,不追求華麗的外表,而是追求一顆自然,踏實的內心。

閑來無事在家,我就時常在吃飯時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吃,至于有沒有火腿的味道我無法準確的說出來,就是體會一種心情和氛圍。人每天的生活,如果日子索然無味,平淡如水,時間久了會覺得心煩,我想有時候效仿一下古人未嘗不是一種樂趣。

花生米和豆腐干,看似平淡的事物,卻寄托了我和金圣嘆老先生對待外物和他人的態(tài)度--自然真實,活潑有趣。看似文弱無力的書生,一旦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就不會輕易改變,正如孔夫子說的那樣:“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是的,簡單的道理卻做起來很艱難。

每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吃點花生米和豆腐干,感受一下“火腿”的味道(純屬戲言),笑看人生,也是一件快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