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三分鐘熱度了嗎?
我念書的時候,是個時不時就像打了雞血似的“奮發”姑娘。
某一天,我突然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夠好,需要加強英文的學習。趕緊上滬江網校,21天、VOA、開心詞場、聽網絡課、組隊對抗懶蟲全部一股腦地招呼起來。
好景不長,那些這里半個小時那里十分鐘哪里二十分鐘哪里四十分鐘很快就耗盡了我的耐心。我的21天打卡開了5個,沒有一個按時完成;VOA最高紀錄是連續聽了一個禮拜,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開心詞場好點,連續聽完2本單詞書,可是那又有什么用?現在問起我那里面的單詞,我不會的還是不會;組隊對抗懶蟲?好吧,開始的時候確實效果不錯,想著不要拖累組員,當組內出現一個兩個拖延的時候,意志不堅定的我難道還堅持得下去嗎?
所以,我的滬江網校從來都是,每隔一兩年,雞血時間2個月,然后就一年兩年不再登錄,循環反復。
是的,我就是典型的三分鐘熱度姑娘。無數經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至今我的英語,仍然是讀文獻借著有道詞典勉強過關,聽力平平,詞匯量和初中生差不多,寫作勉勉強強還湊活得出一篇assay。看原版書?Pardon?You must be joking!
考量想堅持的事,也需要“斷舍離”
2014年末,我閱讀完70本書籍,完成了2門慕課,并取得好成績和完成證書。
2015年末,在完成了懷孕生子大事的這一年,我閱讀完40本書籍,完成了3門慕課,并拿到完成證書,其中一門是沒有中文字幕的純英文課程,并涉獵了諸如天文學和遺傳學的英文教材。
如今看來光鮮亮麗的經歷,也有它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5年我參與學習的慕課超過12門,但最終因為精力和時間,我一一將它們舍棄,最終只留下我最喜歡的課程,并一直按課程安排上到最后。
很多人同時切換十多門課程,密集的課程堆滿了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業余時間,并且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拿到證書。
但這樣的人需要以下3個條件同時純在:
1.超清閑的工作,上班看慕課的視頻,領導也不說的;
2.超強的學習熱情,認為人生在世,苦短,必須不斷地汲取知識,才不虛度此生;
3.彪悍的自律能力,雷打不動地學習,從來不掉進度;
我通過實踐后發現自己做不到,所以我提供的是普通人想要堅持的參考方法。
正如我開頭所提到的英文學習,一激動起來就各種聽說讀寫同時上陣,但我忽略了,我是個有正常學習任務和正常工作任務的人,不是待業在家沒事可干只用學習的人。人的專注力也有限,不可能同時多點開花,多點開花的結果,要么弄得自己筋疲力盡,要么讓自己提前丟盔卸甲宣告放棄。
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告訴我們:不要一時學十幾個小時,一時又學十幾分鐘,學習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刺激的頻率,每天1小時堅持1個月的30個小時,和每天6小時堅持1周的30個小時,效果不一樣。
如果你想堅持做一件事,刺激的頻率很重要,為了確保刺激的頻率和時間,就需要對象堅持做的事進行“斷舍離”,因為你的時間有限,如果什么都想抓,最后可能就是什么都抓不住的下場。
斷舍離的意思是指“只堅持一件事”?
很多習慣培養開始時,別人都會建議一次只做一件事,堅持到一定程度有成就感了,再繼續加做第二件事。
而我覺得,斷舍離應該是舍掉:
1.可以以后再做的;
2.并非真正喜歡的;
3.安排不了的。
只要你的時間計劃表里有時間段空余,可以把堅持的事安排進去,堅持1件事和堅持3件事,并沒有本質的差別。
你每天還堅持睡覺、吃飯、上班呢,你怎么沒覺得自己厲害呢?因為你習慣了呀!
把堅持的事做成習慣,就永遠不會三分鐘熱度了。
前提是,你所做的事,是你認為值得堅持一生的習慣。
隨意的開始,毫無代價的結束,你的想做,離做到還有十萬八千里
逛論壇,刷微博,看朋友圈,經常能看到“隨意的開始”,決定重拾英文,組隊對抗惰性;決定重新開始閱讀,對抗惰性;決定開始國學,堅持;開一個新帖子,決定開始讀歷史……
所有“隨意的開始”的共同特點就是——沒有計劃性。
是否做出了詳細的計劃表,明確目標——沒有。
對于是否能堅持完——不知道。
每天的進度是總進度的百分之幾——每天會變化,不固定。
每天所堅持的小目標是什么——沒有目標,或讀或背即可,只要堅持就好,對掌握到何種層次沒有想法。
如何應對自己想放棄的情況——順其自然/強行堅持。
我總結過自己放棄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
1.一時興起的開始
2.毫無計劃的經過
3.不知道堅持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4.不再做了也沒什么損失
5.從來沒有對想放棄時做出積極應對措施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難的是長久地堅持;堅持一段時間后形成習慣后堅持會變得很容易,難的是形成習慣的過程。
如果你的堅持換不到任何達成目標的可能性,那堅持本身,毫無意義
問起為什么堅持,很多人都會說希望堅持后,量變到質變,通過每天一點時間的累計,最終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聽起來很像營銷口號是不是?
“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
“每天堅持半小時,半年就有小蠻腰”
“寓教于樂,在玩中學外語,輕松贏在起跑線”
且不說成為更好更優秀的自己沒有說明具體是哪一方面,每天堅持一點時間就會量變到質變的話,你看了那么多年日本的動畫片,請問你的日語過一級了嗎?
當你決定要堅持做一件事,一定會有一個非做不可的理由。
——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益。
——對自己的工作有裨益。
——拓展知識,拓展視野。
——很喜歡,但小時候沒有條件。
……
基于這個理由,斷舍離出必須要堅持的事,然后給它設置苛刻的開始和十分容易的經過以及隆重的結尾。
苛刻的開始包括:
1.各種勸服自己不要做的理由;
2.設定總計劃和分計劃并精確到具體時長(分鐘),包括需要的總時長、每天執行的時間段、根據自己的需要設置不同的學習層次和偷懶的次數;
3.每日進度條,根據總計劃來設計分計劃的進度,并根據學習的目的和深度來計劃應該達到的效果;
4.出現攜帶的苗頭時,如何鼓勵自己堅持,并確保自己能堅持下去。
十分容易的經過包括:
1.每天固定執行,可以完全不受干擾的時間段;
2.所需要的道具和材料提前準備好,無需額外花費力氣;
3.每次完成小目標,獎勵自己做喜歡的事(比如聽歌,看小說等等),順序不應顛倒;
4.時間應盡可能彈性,前后應多預留一些時間,喜歡的時候做久一點,不喜歡的時候做少一點,都沒關系。
隆重的結尾包括:
1.十分有意義的結束儀式,比如發朋友圈,自己制作一份鼓勵證書等等;
2.整理成長記錄,裝訂成冊,長期保存;
3.在自己的年度計劃里,作為成果記上一筆。
堅持的目的應該是完成總目標,每一次的堅持,都在為總進度做出貢獻。如果堅持換不到任何達成目標的可能性,那么堅持只能是自我感動罷了。
物質獎勵是否值得提倡?
看訂閱號里面的文章,有些堅持達人非常推崇物質獎勵。做成某事以后,獎勵自己一部MAC pro,或者獎勵自己一套高級音響等等。
誠然,用物質獎勵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你幾乎可以預感到自己打雞血的狀態。
我那么努力工作賺錢,不就是為了有一天,遇到自己喜歡的物品,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刷卡買下嗎?
《搖擺》這本書對物質獎勵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研究表明,通過物質獎勵在大腦里的興奮位點和癮君子們的興奮位點是一致的。隨著物質獎勵的不斷出現,興奮的閾值會越來越高,即對物質獎勵的要求越來越高,越發不容易興奮。且會依賴物質獎勵,物質獎勵沒有了,就不會振奮了。
很容易理解。小孩子成績不好,你說獎勵100元,他馬上成績好了。下一次,他可能要200元,甚至500元才高興努力學習了。為啥,100元他擁有過,發現不過爾爾,下一次要興奮他的閾值,自然要更高的獎勵才能鼓勵他努力學習了。
這樣真的好嗎?
我們本來要學習,難道不是為了感受獲得知識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嗎?這才是不斷鼓勵我們堅持的最原始動力。只有這樣的原始動力,才是不斷鼓勵我們堅持下去。為自己學習而堅持,而不是為物質而堅持。物質會衰竭,而自己的學習動力則不會。
滿世界運轉的速度再快,你也要找到自己的節奏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去做它,完成它,獲得快樂的人生,這是我覺得生活最美滿的樣子。
無論你學習什么,都不要隨意開始,確定真正有用需要了,再一做到底。
別人學什么,會什么,不代表你要學什么和會什么。別人和你的人生不一樣,需要的技能也不一樣。你即使學習和他一樣啥技能都會,如果日常不用,也是白學了。
滿世界運轉的速度再快,你也不要浮躁,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慢下來,好好成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