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是胖z,這是我決定開始寫作并且真正動筆的第一天。設想如果我能一直堅持寫下去,寫作或許就能成為我的一個符號,那么這開始的第一天是我決定給自己的生命增加點新鮮顏色的開端,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得寫點兒什么給這樣的日子添點兒亮度。
不過,設想通常都很美好,仿佛自己完成所有想完成的事情,未來的困難總可以很輕松地跨過,根本沒有放棄一說。不知道別人是什么樣子,我活到現在,基本設想的事情都沒有實現過。5歲說自己要學電子琴,設想自己最后可以學得很厲害,然而一年半就放棄了,從此沒有再碰;7歲學武術,設想自己可以一次打十個,結果學了半年,趁著摔斷手的契機,迅速放棄;8歲開始打籃球,設想自己以后可以有機會在賽場上炫一把高超技術,卻到現在一場比賽都沒打過...好吧,就到8歲吧,再數下去,這篇文章就得改名了,得叫“那些年我沒有完成的事”了。基于我這個只會設想或者說是空想,而無法切實完成事情的個性,我有極大的可能性趁著新鮮勁兒寫幾天文章,接著就甩手不干了。為了使自己盡可能不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且保留初心堅持下去,我得有篇指導性文件,隨時把我從放棄的邊緣拽回來,這篇就是了。
【正文】
1. 回想下決定開始的原因。
決定開始的原因,每個人都有不同,但我們能被這些原因說服并且開始動手,說明我們曾經深深認可過這些原因,那么即使在我們想要放棄的時刻,也不排除它們可以再次說服我們堅持。
使我能夠開始的原因有幾個,它們都很重要,不分孰輕孰重:
原因a. 輸出倒逼輸入,持續有效地成長
我想每個人都是想要變得更優秀的,在任何他或她渴望精進的方面。如此,輸入知識不可少,但是,大量的輸入不代表優異的掌握,要想在那些方面深刻,只有去理解分析并且合理地把學到的東西表達出來才能做到。同時,持續地產出需要有更多的內容物,你又不得不去吸收更多的新鮮知識。如此往復,良性循環。
原因b. 改善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表達
朋友總是抱怨我說話說的邏輯奇怪,使他們聽懂我說話很累,我老還喜歡說些廢話,要么是重復說過的內容,或者是從別人還理解清楚聯系的點發散出去好遠,這些習慣讓他們與我交流說不到幾句腦子就開始放空。盡管我覺得我的邏輯沒有問題,而且能夠從問題發散出去沒什么不好,但如果老讓人因為我說話的習慣而不愿意與我進行有效的交流,交流的目的就喪失了。為改變這樣的情況,我必須改改我的習慣,得用能讓人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邏輯,少說廢話,在發散之前建立好聯系,最好還能再深入一些。
怎么改?總不能每天不停地找人說話來鍛煉吧,你不煩,別人還煩呢。聽很多人說,堅持寫作可以鍛煉思維邏輯。因為寫作的過程中,為了對自己負責,不得不去想法合理組織語言,在合適的時間間隔里堅持訓練,不停地重復修正思維表達習慣,長久以往,思維邏輯和表達習慣必定得到改善。也許話不能說得這么絕對,人與人不同,有些人能夠通過寫作鍛煉自己的邏輯,不見得我就行。但行與不行還是個未知數,不妨開始訓練好了,檢驗一下這條道理是不是真的適用于我或者我是不是能從中找到更好的適用于我的方法。
原因c.對別人產生影響
就像我現在做出的這個堅持寫作的決定其實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聽從他們的建議來的。如果我能夠因此成長,我會很感激他們的分享,因為他們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同樣我也希望,當我有一些發現的時候,我能分享出來,也能給別人帶來影響,最好能是良性的影響(當然能不能是良性的,良到哪種程度還得靠我不停提升自己,提高寫作質量來實現,這是后話,暫且不表)。
要影響別人,就要有人關注。要獲得陌生人的關注,需要除了寫作外其它方面的努力,這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還沒有寫出優秀文章這個基本條件之前,暫且不花費過多精力在于擴散上,努力專注于寫好東西。所以呢,要產生點兒影響可以先從最不需要付出成本的父母開始。
我們獨自一人出門在外,最近的生活怎樣,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開心的事等等都是父母想要關心的,他們想要了解我們生活的一切。可是,經常電話里,感覺他們似乎關心更多的是我們的個人問題,聊著聊著就容易引起我們內心的煩躁,說不了幾句就匆匆掛斷電話。其實,仔細想想,聊個人問題對他們來說也是沒辦法的,除了他們確實關心外,可能還因為找不到其它聊天的話題了。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見識的世界越來越豐富,父母與我們之間關注的信息開始越來越不同,共同的語言越來越少,你對他們生活圈子的家長里短不感興趣,他們也不懂或者無從去了解你的生活圈子和你們年輕人的關心的事情,唯一能聊的就成了你的個人問題。如果我們有文章發出來,以他們想要更了解我們的心情,他們一定是第一時間閱讀你的文章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就多寫寫東西吧,讓父母有機會去更多地了解我們,讓他們不再感覺到與我們生活的脫節,讓他們也能懂我們想的東西,讓他們也能看到我們眼中的不同的風景,是一件多棒的事。或許下一回的電話里就能聊很多有趣的東西了。
原因d. 養成更加關注生活的細節,勤思考的習慣
之前提到過要在合適的時間間隔里堅持訓練,保持固定的產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更多可以寫的東西。為了獲得靈感,毫無疑問,必須得更加關注生活的細節,勤思考,時刻捕捉可以寫作的點。那么更加關注生活的細節,勤思考是不是件好事?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把人變得太敏感,偶爾神經大條可能更自得些。我猜想,當一個人想得夠細后,可以更恰當地體察自己的心情,發現自己產生某種想法的原因,更了解自己,從而更好或跟深刻地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了解清楚以后,還同樣可以選擇神經大條的生活,豈不也是一件樂事。
當然了,這也是我的猜想,正好用這個行動來實踐一下。
2. 回想決定開始的心情
決定開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非常興奮激動的,因為我之前的生命基本是跟寫作八竿子打不著。上學時作文課是我最磨皮擦癢的一門課了,天知道我好歹憋出一篇文章交上去,是多么的釋然,比便秘許久終于順暢地撇下了一根大條還釋然。所以下定決心開始動筆,心中盡產生了一絲莊重,感覺自己似乎又有可能完成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所以,如果處在了放棄的邊緣,想想看,這時已經比剛開始的時候了不起了一些了,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曾經的努力。
3. 推翻那些讓人放棄的場景。
場景a: 我所想要的改變都沒有發生
確定這些想要的改變都沒有發生嗎?這個問題問自己三遍。如果答案是“有“,那么OK,回頭繼續寫作;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再問問自己是真的沒有發生還是你沒有發現改變已經發生了?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事情對應的收益期都不一樣,為了讓自己體重輕點,做個手術幾天就能迅速見效,健身運動可能幾個月都不見得有直觀的效果,但在不同時胡吃海喝的情況下,持續堅持運動下去,一定是可以瘦的。與健身運動一樣,寫作的收益期是否也較長,使得最終的大收獲分割到每天可能根本無法自己帶來感覺,但你沒法否認它一定沒有發生,或許真的只是堅持的不夠久,這樣來說何不再堅持一下。
場景b: 寫作耗費了太多的精力,沒法好好完成其它的事情了
如果確定是這個原因導致沒法寫作,那么根本不是寫作的問題,而是自己的時間沒管好。本來不關寫作的事,現在卻要把它殺掉,寫作也很冤吶。如果現在的時間著實已經緊迫到不容許分出時間來寫作,也真的不要說砍就砍好嗎,畢竟你沒有做對它已經惡心到不行的地步,時間問題不是趁機逃避的借口,把砍掉改為少寫些,哪怕就一小段十幾二十個字,堅持下來,等熬過這段緊迫的時間,你會很欣慰自己在最緊張的時刻也還是堅持了下來。另外,還要記得加強自己的時間管理。
場景c: 寫作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
在決定開始寫作之前,你也沒有覺得寫作給你自己帶來快樂啊,但你也開始了,并且你開始的原因里并沒有“要讓寫作給你帶來快樂”這一項,說明快樂并不是你要堅持寫作的條件,而是你所期待的附屬品,既然是附屬品,就不好刻意去要求,有則開心,增加動力,無則淡定,畢竟它并不是你的主心骨,別讓附屬的東西占據主要的位置。
更何況,已經寫了這么多了,你寫得都很棒啊,堅持下去會很不錯的。
場景d: 文章并沒有影響力
這條其實最不該出現在這里。因為,你如何知道你沒有給他人帶來影響的?那些已經被影響的人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影響了,你又從何知道。只要有人看,就是影響,如果你覺得影響不夠,那么該想的不是放棄,而是如何去更好地影響,是不是讓自己寫得內容更有趣更深刻,更有價值一些?要做到這樣,更得多學多看多寫。
4. 永遠銘記《肖申克的救贖里》的真理:
He?always fought, that's what I remember. He fought because he knew if he didn't?fight, it would make it that much easier not to fight the next time.
寫作不易,卻是益事,一旦放棄一次,下一次再放棄就容易了。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控制力,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