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說,因為你要做一朵花,才會覺得春天離開你;如果你是春天,就沒有離開,就永遠有花。是啊,心中若住著春天,就時刻身處花海,生活像花兒一樣,一朵朵開放。
想起君師傅,為期兩周的短暫寒假,她做了那么多事。除了有節制地利用時間,更在于她的厚積薄發。沒有思考的積累和厚度,沒有閱讀的奠基和深度,怎會在寫作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呢?君師傅就是春天,她的狀態時刻如綻放的花兒,大自然的風霜雨露都是滋潤成長的饋贈。
我的寒假,在無序的忙亂中遺失了春天。每一天都在期待中計劃,每一個計劃都在瑣碎中破滅。忙得連文字都來不及落下,那些日子就如寒冬的葉子,灰撲撲,凄冷冷,永遠遺失在歲月的深淵里去了。
忙著推送公眾號。近三年來每個寒假都沉浸在孩子們的文字中。七年級一天不落地聽微博報,點評;八年級增加公眾號專欄推送,大年三十兒、正月初一也不間斷;今年把微播報點評交給學生,騰出時間給每個寫專欄的孩子寫點文字,畢竟已是畢業在即,總想給孩子們留點念想。冬天的日子本就窄短,最有心力的一兩小時都給了孩子們。沒有標榜奉獻精神的意思,事實就是這樣。我的思維常常是滯惰的,下筆千言、才思敏捷是永遠的夢想。寫文字很慢,有時枯坐半天也寫不了幾行。所以,時間大多算被我浪費掉了。
忙于搬家。臘月二十八盛華的房子賣掉了。這座與兒子同歲的屋子有太多的記憶。東西很多,一樣樣收起,打包,用了好幾天。再如燕子銜泥般地一點點裝、拉,重新歸置。工程浩大,巨耗時間精力和情感。從初六到十六,心里總有沉甸甸的事務壓著,不得輕松享受假期。終于知道倒騰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看別人倒騰得輕松自在順手順心,不見得自己能承受住倒騰。房子如此,工作、生活事事不都是如此嗎?
忙著寫君師傅布置的作業。其實,寫的字數很少,幾篇加起來也不過萬把字。但拙于底子薄,理論欠缺,每一句話都要掂量半天,每一處引用都要上網搜索,一天憋出千把字還得有日里夜里反復思考的基礎。疏于思考整理,是我的最短板。寒假里看工作室里其他姐妹的文章,開了眼界,也深為自己的拙陋而暗自慚愧。近朱者赤,這樣的環境無疑是命運對我的恩賜。堅持行走,哪怕在泥濘里匍匐,也要保持前進的姿態。
忙著陪孩子們游戲。兒子熱衷于打乒乓球,完成半天的學習任務后,強烈要求有人陪打。女兒熱衷于“啟電棒”“老狼老狼幾點啦”“貓抓老鼠”等游戲,不讓看動畫片不講故事,就必須有人陪玩。常常是兒子喊了去打球,一局沒打完,女兒已經開始倒計時,要求做游戲。要讓兩人都滿意就勉為其難,想再抽點時間看書寫文,簡直是做夢。常常想起朱自清在《兒女》中一文中的苦惱:“游戲時,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堅持不下,于是爭執起來;或者大的欺負了小的,或者小的欺負了大的,被欺負的哭著嚷著,到我或妻的面前訴苦;我大抵仍舊要用老法子來判斷的,但不理的時候也有。最為難的,是爭奪玩具的時候:這一個的與那一個的是同樣的東西,卻偏要那一個的;而那一個便偏不答應。在這種情形之下,不論如何,終于是非哭了不可的。……我若坐在家里看書或寫什么東西,管保一點鐘里要分幾回心,或站起來一兩次的。……攤開書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個字的事,也有過的。”大作家尚且如此無奈,況我輩凡夫俗子?要兩個孩子,就得多操累。
放假前曾擬定了好幾本書的閱讀計劃。王榮生的《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放在案頭一學期也沒空讀,想著假期無論如何也要啃下來;順便把《聽王榮生教授評課》再重溫一遍,五六年前讀過,早忘得差不多了;黃厚江老師的《語文課堂尋真》暑假里為完成作業,囫圇吞棗讀過,總覺得沒領會其中精髓,趁著假期再復習一遍;放假前網購了張亞凌老師的《草也有自己喜歡的模樣》,翻看了一個章節,文字精美雋永,應該和兒子一起研讀學習;丁立梅的《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讀完了,又買了《你有蔓草我有木瓜》,沉浸在詩歌中的日子,想來也是另一種明媚吧。……如今,開學已進入倒計時階段,這些書擺在床頭,冷冷地看著我笑。
春天不知我的悲傷,一天天溫暖了柳枝,催開了玉蘭,寒假漸行漸遠了。
還好,還有春天。就讓春天融化了懶冰惰雪,住在心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