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瀏零食:評價一個人的修養

新入職場的朋友跟我說根本無法打入所在部門黑壓壓密不透風的人際圈。

找不到入口,好像怎么努力也沒有用。

刻意的示好也常被硬生生的堵回。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我說,不對,這不是你的問題。

聯想最近的校園霸凌事件。這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職場霸凌”。

我的另一個朋友也遇到過。那是個勤勉、努力、謙遜、熱情的姑娘。

她本科畢業工作幾年之后決定去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之后進入一個不錯的單位工作。

在辦理好一切報到手續,正努力熟悉新崗位,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當時的她已經年近三十,結婚數年。雖然是一次意外的懷孕,她還是決定生下孩子。

她的新單位工作節奏挺快,但又保留著傳統公立單位的人多嘴雜愛八卦。

因為新入單位很快懷孕,她被勢力的上司嫌棄。在上司的明確不滿和拉攏下,她很快被還不太熟悉她的同事排斥和孤立。

幸好她孕期反應不太重。通過樸實低調的為人,勤勉踏實的工作,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慢慢的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幾個月后生完孩子休完產假再回到單位,又全面贏回了尊重。

有時候我們被孤立、被踐踏、被侮辱并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么。有時候甚至什么都沒做,就已經被推搡到了聚光燈之下。

茫然四顧,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給予善意。


在中國,有一句話是:痛打落水狗!

小時候見到男同學打架。蓄謀已久的一群人圍定落單的事主,開頭是一兩個人動手,其它人在邊上大喊:打,打,打!起哄,高聲喊叫。

后來見到被打者氣勢逐漸衰弱、無力反抗,圍觀的人一點點湊過去,恨不得人人都踩上一腳。

在網絡媒體異常發達的今天,這一“精神”也被廣泛的運用。

比如羅爾事件,比如喬任梁事件,模式都是:開頭有一兩個人質疑,后來參和的人越來越多,罵得越來越難聽。

不能主導發聲的,則留言聲援。

開頭就事論事,后來就涉及到道德和隱私。在戴著面具的網絡空間,人人都成為了“正義”的勇士。這就是所謂的“網絡霸凌”。

《圣經》上有個故事,一個婦人因為淫亂被抓了,所有人把她圍在中間,要拿石頭砸死她。耶穌就和圍觀的人說:“你們誰認為自己是無罪的,就可以拿石頭砸死她。”

弱者并非恒弱,強者也非恒強。在你投擲石頭的時候,應該想到,我們每一個在某種情境之下,都有可能成為被審判者。

甚至有時,并不因為你是遵守公序良俗的好公民,就不會站在大多數人的對面。

在我老家的方言中有一句話:道得人起,說得人落。用來比喻人言可畏。相當于成語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在這個滴水穿石的過程中,似乎人人都無罪,實際卻人人都是參與者。

只有懷著一份人人都可能被傷害的敬畏,才能防止作惡而不自知。


在公眾的場合,在與和自己地位和力量相當甚至更高的人交往時,人更容易表現出養好的修養。

我們很容易看到在商業談判中彬彬有禮的商人,在講座的會場侃侃而談的學者,在粉絲面前善解人意的明星。

因為他們站在會被看到和聽到的地方,希望留給別人好的印象。良好的修養將帶給他們資源和利益。

在背離大眾或者面對弱小者時,人性幽暗處潛藏的惡才常常跑出來。

比如喬任梁過世之后,在微博下面罵陳喬恩怎么不去死,以及給這條留言點贊的人。他們不過是覺得自己穿著一件馬甲,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誰知道他是不是你家樓上那個每天見到你點頭一笑,愿意主動幫你修電腦的和善的鄰居。

比如我的朋友遇到的上司,因為她是一個新人,沒有背景,沒有人脈,甚至都沒有朋友,所以欺負她并不會被別人批判,甚至不會被“看見”。

比如羅爾,因為他是一個人人喊打的“騙子”,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輪上道德的大棍也來它兩下子。

比如在一些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因為受害者的軟弱,不反抗,也不敢聲張。

暴力打人這件事情,不會被“看到”,即使被“看到”,施暴者并不會損失什么。所以什么時候高興揍一頓,什么時候不高興再揍一頓。

再比如,幼兒園那些虐待小朋友的老師,因為吃定孩子還小打不過她,又怕而不敢告訴家長,所以可以手癢了就來練練手。

還有我們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我們知道孩子不能離開我們,又不能反抗我們。

所以,我們說著愛他,卻不能時時去理解他,寬慰他,卻常常把因別的事情引起的壞情緒發泄到他身上。吼他,威脅他,強迫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禮記.中庸》中一段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段話是說: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

最隱秘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時,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一個人的修養,不應該是表演,不應該是換取名利的工具,不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它應該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事準則。

在沒有人看到,沒有人聽到,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會做同樣的判斷和選擇。

眾生喧嘩之下,人人亦云,最容易無意識作惡;

眾人散去之時,以為沒有人知道,放縱自我,最容易沖破底線。

真正的修養是建立在獨立的價值判斷之上的。是在行動之前再問一遍,這是我的本心嗎?

真正的修養應該是墻倒眾人推的時候,愿意從背面扶持一把的仗義;

是茫茫暗夜里,愿意為陌生人點一盞燈的善良;

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寬厚;

是包容孩子的無知與莽撞,靜待一朵花開放的從容。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養的過程,就是不斷剔除身上的惡根,追求人性之至善。

置身其中、設身處地、一日三省,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修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