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到時代的浪尖上思考?—— 一個不甘落后的落后分子的閱讀探索書單

無疑,一個智者是不會傻乎乎的去開一張書單的。

我是一個愚笨的落后分子。一心想著怎么才能變得不那么笨,能習得一絲智慧,便值欣喜。當然,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思考,附題為書單,所謂的書單也只是我讀過了或將要讀的書,至少我認為,這些書還是不錯的。

思考篇

過去的很長世間里,我一直挺喜歡思考人生這樣的哲學大題,認為這才是值得一生探索的東西。確實,值得一生探索,但是思來想去最后面臨了就業,要養活自己,感覺自己依然沒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東西。所以就更加焦急的讀書和思考,希望能找到答案。答案當然是不易找到的,因為并沒有什么終極答案,但是卻并不影響認知進步的腳步。廢話說多了,上干貨!

1、對世界快速發展的思考。

世界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大致可歸因為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可利用知識總量(基數)的不斷擴大,二是單代貢獻值不斷增大。第一條不用過的解釋,知識大爆炸,指數增長的理論我們都耳熟能祥了。第二條單代貢獻值表示人類繁衍一代對世界發展的貢獻總值:

單代貢獻值=代內個體貢獻值*代內個體數

代內個體數: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普及,使得可產生貢獻的人口的增加。

個體貢獻值:在農耕時代,當一個人把他所掌握的農耕技術和少量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時,這個人的貢獻就完成了,之后的時間,大都是簡單的重復了,不再產生新的價值,即使偶爾有所創新,也只是無意或被迫,而且很少出現。到了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教育的普及,個體所掌握的知識增加,逐漸產生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并出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一個人直到意識模糊之前,都在不斷學習和創造,個體的可貢獻時間和創造力都不斷提高,即代內個體貢獻值增加。

不過綜合看來,上述兩方面是互相促進的,沒有三次工業革命的不斷進步,就難以打破馬爾薩斯陷阱,人口數量也不會出現近兩百年間的暴增。而沒有人口的增加,知識的創新也不會有如此大的推動力。

所以有人根據人口數量的問題說明了當前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是中國,工業的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屬于中國。論據有兩點:一、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由參與到分工協作中的人口數量決定的。二、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不僅取決于本國有多少人口,還取決于能把多少國際人口卷入到自己的分工體系。詳細論述這里不多說,參見“得到app”2016年5月6日的“工業的未來為什么屬于中國”。

2、創新往往發生在“年輕”的公司。

這一點類似的觀點李開復在談傳統企業轉型時已經提出(參見李開復微信公眾號“互聯網+不是投機 傳統企業的‘困’與‘變’”),文中指出傳統企業包袱太重,容易陷入”創新者的窘境”,且傳統企業不了解互聯網,思維模式難以轉變,并對此提出了兩點建議,其中提到對于傳統大公司,很難兩種思維并存,既有以前做成傳統公司的基因,又有互聯網公司的文化很困難,那么合作的模式或者拆分子公司是比較可行的。

而這里提到的觀點,實際源于對《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部分內容的思考,書中最后一章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生物要經歷“瓶頸”般的生命循環?無論多么龐大或復雜的生物,都始于一個單獨的細胞——受精卵。而所有生物的終極任務都是再次制造單細胞:精子和卵子。為什么生物不直接從多細胞胚胎開始呢?這樣就省了很多哺育和培養的麻煩。文中給出了三條原因:

1)“瓶頸”般的生命循環允許下一代個體從單細胞生長,便于直接改進生物體的性狀,而不需要在已經復雜的結構上艱難地修修補補。

2)“瓶頸”般的生命循環為生物體提供了一個“日歷”,使得生物體“知道”自己最合適的繁殖時間,使其在生命中的最佳繁殖時間釋放大量的生殖細胞。

3)“瓶頸”般的生命循環使得生物體在個體層面上更加獨立,寄居在個體內部的各個基因更傾向于互相合作,共同服務于個體利益。

創新就像是在舊的知識體系里產生新的知識單元,很大程度上與生物的繁衍類似,事實上,凱文·凱利早在其著作《技術想要什么》中明確提出:“技術是生物體的第七種存在。人類目前已定義的生命形態包括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細菌、真細菌,而技術應是之后的新一種生命形態。”所以創新最好的產出地是初創公司或獨立的分公司。

同時,對于創新,萬維鋼在其著作《萬萬沒想到》中,“誰最需要創新”提出:落后者向領先者學習這種模式根本不是競爭的常態。后來者創新,后來者引領新潮流,是競爭中的一般規律。所以不是落后者要學習領先者,而是領先者要學習落后者。

3、理性至上。

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中強調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并在“科學的成功學”中提出:一項統計發現,絕大多數品質對學生成績幾乎沒有影響,真正能左右成績的品質只有一個:自控。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個人成就、家庭幸福還是人際關系,最能決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理性能夠理解感性,感性無法理解理性。理性至上并不是要摒棄感性,而是要學會自控。從進化的角度看,我們雖然生在文明的時代,但是作為生物體,我們身上的動物本性依然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些感性思維強烈的人,可能成為藝術家、作家或詩人等,但是偉大的藝術家一定懂得利用理性的控制來把控感性情緒的輸出方式,一副偉大的作品,一定包含理性的構思,而不是狂亂的涂鴉;一首富含感情的動人的音樂作品,也一定是在理性的樂理控制下表達出來的,否則將難以傳達作品內容。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理性的人更容易也更應該站到管理與決策層。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中,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所以,民主,無論是國家管理還是公司管理,都需要更加理性更有智慧的人做引導。而群體之中,這種理性(默認為理性的人一般都具有智慧)的人越多,這個群體就越民主,決策將越合理,結構將越穩定,發展將更迅速。

4、善用歷史,幫你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現代的世界,了解歷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為何能在世界發展進程中走在前面?西方的民主是如何形成的?很多問題的答案都可能是出人意料的。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現在。而且,對歷史的研究也將促進對創新的思考,使人更加了解創新的產生過程。很多創新都是在意外中產生的,也有很多是能夠找到一定的機制的,只要你善于用心發現。

5、閱讀、實踐、記憶、思考

思考不是憑空產生的。空想的結果往往是一無所得。思考就像是在大腦中發生的化學反應,你首先需要有原料的輸入,才能發生反應生成新物質。而這些原料要么從閱讀中得到,要么從實踐(本文中實踐指所有與外界接觸互動從而形成認知的活動,比如工作、旅游等)中得到。因此,有宜的思考方式可分兩種:閱讀+思考、實踐+思考。小標題為什么要提出“記憶”呢?因為,沒有記憶,就無法有效思考。讀書,很多時候發現,讀完之后過不了多長時間就忘得差不多了。實踐,如果不能在實踐過程中或剛結束不久進行整理思考,長時間后,大多也都忘記了。所以,在閱讀或實踐過程中,要養成有意識的記憶習慣:摘抄、記筆記、整理思路、總結經驗甚至背誦。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背誦基礎的人,在日后往往能從這些基礎中收獲很多。大腦中記憶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的認知。積累,就像從漸悟到頓悟的過程。其實沒有什么頓悟,只是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漸漸形成的認知跳躍。

書單(分類可能不準確)

《極簡歐洲史》歷史? ? ? ? ? ? ? ? 約翰·赫斯特

《人類簡史》? 歷史、生物? ? 尤瓦爾·赫拉利

《歷史學的境界》歷史? ? ? ? ? ? 高華

《舌尖上的歷史》歷史、飲食 尤瓦爾·赫拉利

《萬萬沒想到》哲學、科學? ? ? 萬維鋼

《智識分子》? ? 哲學、科學? ? ? 萬維鋼

《金融與好的社會》經濟學? ? 羅伯特·希勒

《動物精神》? ? ? ? 經濟學? ? ? ? 羅伯特·希勒

《思考,快與慢》? 心理學? 丹尼爾·卡尼曼

《自私的基因》 生物學、心理學? 理查德·道金斯

《自控力》? ? 心理學? ? ? ? 凱利·麥格尼格爾

《拖延心理學》心理學? 簡·博客、萊諾拉·袁

《烏合之眾》? 心理學? ? ? 古斯塔夫·勒龐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自然科學? ? 艾薩克·牛頓

《尋找薛定諤的貓》 自然科學? 約翰·格里賓

《極簡宇宙史》? 自然科學? ? ? 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

《必然》? ? ? 互聯網、未來? ? ? ? 凱文·凱利

《失控》? ? ? 互聯網、未來? ? ? ? 凱文·凱利

《技術想要什么》 互聯網、未來 凱文·凱利

《未來簡史》? ? ? 哲學、未來? ? 尤瓦爾赫拉利

《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創業 知乎

《創新者的窘境》創新、創業? ?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