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請心理學、社會學博士同學推薦幾本書,他給我開出的書單是《叫魂》(孔飛力)、《萬歷十五年》(黃仁宇)、《美國與中國》(費正清)、《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孔飛力),還包括后來推薦的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兜兜轉轉近兩年終于看完第一遍,理科出生社會學零起步的我決不敢說我看懂了,但真的看進去了,于書的作者的思想精華,我可能只取到了一些浮沫,但確實引起了我對社會政治深層問題的一些思考,還有對世界及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認識。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是孔飛力教授在法蘭西學院系列講座演講稿的整理,是從他多年從事中國史研究形成的一些基本看法,和《叫魂》一樣,書中前三篇章選取的都是中國歷史進程中關鍵時期發生的“小人物”或“小事件”,但這些小人小事恰恰成為了那一特定時期的代言人,發生在誰身上是偶然,但發生是必然。全書的綱是以政治參與、政治競爭、政治控制為主軸,圍繞三個主要矛盾進行事件剖析,進而闡述他對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在長期演變過程中的“根本性議程”或“建制議程”。這三個矛盾是政治參與的擴展與國家權力加強之間的矛盾,政治競爭的展開與公共利益的維護加強之間的矛盾,國家財政汲取能力同地方財政需求之間的矛盾。全書四個篇章,分別是魏源和馮桂芬的改革思想,以及從晚晴耒陽暴亂到中共建國初期時農業集體化的這近百年間,中國財稅體制發生的諸多變化。
魏源的改革思想跟龔自珍一脈相承,大力呼吁清政府進行變革,魏源作為社會精英卻不直接參與政治的代表,“一位有著根本性關懷的思想家,其才華之所在,應在于他既能夠將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經驗和抱負上升到一般性的層面,又能夠賦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觀以普世性的意義。”他通過對《詩經》的解讀,對于“什么是政治生活的合法邊界”這一問題做了探討。魏源主張廣泛性的政治參與,這種參與并不在于這關乎正義,而在于這將有助于政府的有效性,通過文人政治參與的拓展來加強國家的權力,從而實現富強。
馮桂芬關于由基層官員選舉產生高官和加強基層控制的建議,表面上看起來是受西方民主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影響,實際上前者源自擴大中國數量日益增長的士人階層的政治參與感,后者則源于從康熙、雍正年間就開始嘗試的加強朝廷中央政治經濟控制能力的改革嘗試;至于耒陽暴亂和農業集體化改革的初衷,都是指向對無處不在的稅收中介和稅收掮客的打壓,從而實現增強中央財稅控制權與減輕基層平民負擔的雙贏。
書中引用了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思想我堅信,“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意識到,在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中,他們的革命情感、習慣和思想其實大都是繼承了舊制度的東西,而且盡管他們不情愿,還是用舊制度的瓦礫建設了新社會的大廈。”孔飛力認為,中國現代性的發展主要歸結為內生因素,中國在自身演化以及與外界互動的歷史進程中,所孕育出來的符合現代化進程和現代文明理念的諸多特性,“中國的現代性”,至少從晚明時期就已經開始孕育。
政治參與度的擴大和政治競爭的引入會引發增量改革,而這種改革累積到一定程度,就伴隨著革命的可能性,回顧從鴉片戰爭至今的這近兩百年歷史,中國政治的變遷一直在集權與分權之間不斷搖擺,從文人的政治參與與社會關懷,集權與自治中社會精英的個人定位于社會定位,從這一視角來理解中共建國前后的土地改革與農業集體化,其施政邏輯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