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的熱力真得起夏天二字,也許會對不起平臺黨和全日照環(huán)境下的庭院作物,很多半日照的花卉都飽受日燒、病蟲害地摧殘。沒有預防的概念、使用不當的基質栽培,導致尚未入伏就變成的照片的,不占少數了。
凡是跨環(huán)境、跨區(qū)域的花友養(yǎng)護方式方法,是沒有多少參考性的。往往是問者問不到點子上,答人答不出所以然。這菜做的很好吃,放了鹽的吧?是的,鹽少許。白問、白答、白搭。如果我們做養(yǎng)護記錄,不從自己養(yǎng)護的過程中尋找導致結果的原因,那么眾里求法千百度,最后還是低頭回到當初死花處。
開始前,講一個鳩占鵲巢的真實故事。辛勤的燕子在走道做了個窩,準備養(yǎng)育繁衍的子嗣。麻雀發(fā)現(xiàn)了,拖出來摔死了小燕子,據為己有,養(yǎng)了兩只小麻雀。燕子當然不服,拖出來摔死了一只小麻雀,卻打不贏大麻雀,最終被占了巢穴。這是十天內發(fā)生的故事。死了娃,沒了家,害怕人。沒有立錐之地,只能在我家門口的燈泡上短暫歇息,躲避麻雀攻擊。天很熱、家被霸、沒處躲、娃死了。可能燕子會哀傷一陣,也許會哀傷很久,那就不清楚了。回想親兄弟爭家產到打官司的程度,拋開了手足之情,也真的是和動物差別不大了。爭斗并無勝利,從來只是輸家。
我們人類總是把環(huán)境設計得適宜自己,排擠其它一切生物,壓榨它們的生存空間,把原本在自然中的野物端上餐桌(于是動物病毒感染人類變異后肆虐);把山嶺中自然繁衍的植物連根刨起納為己有(盜采讓自然環(huán)境失去物種的多樣性);把自然界方便昆蟲識別、授粉的單瓣,改造成人類喜歡的各種顏色和重瓣花蕾(多數不能授粉結種,不孕不育)成了我們炙手可熱的最愛。園藝,其實很大的目的,是為了恢復自然在城市環(huán)境的持續(xù)發(fā)展,其次才是美觀,而并非炫技。小綠一直這樣看待。
藥肥害反例,我們繼續(xù)看在上次藥肥害的威脅下,在夏日二伏天的炙熱中,間歇性遮陽環(huán)境里,這些植物的實際情況吧。
波士頓腎蕨
背景:三盆都是一株中分出來的,用三種不同的基質栽培,管理方式一致。同一天上的盆。
盆栽用泥巴,是絕大多數花友,以及99.99%花商使用的方式方法,原因簡單,獲取容易,成本最低。這盆泥巴還是我改良過,添加了一些腐殖質和大小石子,持水力、透水性不差。在管理方式一致的前提下,這盆長勢非常緩慢。改良后,仍然是硬的地方根扎不進去。野生植物只能硬著頭皮面對這種不可改變的環(huán)境,慢慢生長。
使用木屑+進口生物菌肥+控釋肥+168液體肥。長勢良好,走莖在盆壁發(fā)展出了新的分枝。常規(guī)零售的腎蕨,往往是兩棵一盆,虛假的繁榮,最好買了就分盆,以免根系交錯,相互惡性競爭。
總有一群人,在沒有長期對比實驗結果的支持下,大肆宣傳塑料盆不透氣、瓷盆不透氣、土盆瓦盆、或者開口多的盆透氣,云云。這里的三個對照中,后兩個花盆一大一小,小塑料盆、大瓦盆就是最明顯的對比,兩顆植株基本勻稱。謬論,不攻自破。
還有一群人,在沒有對比結果的支持下,盲目宣傳大盆好,想一勞永逸,想法很好,但有經驗的人是不會用大盆栽培小苗的。因為多次假植不僅會逼迫植物發(fā)展出更多根系,一圈圈層級環(huán)繞生長,在定期換大的有限的空間內,作物產生了更多根系,增大了水分和化肥的利用率和吸收率,地下部分好,地上部分就不可能差到那里去,小苗用大盆,往往還容易抑制根系生長!這就是有人養(yǎng)的植物形狀散亂,地上部分松散、分支不多,長勢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算給我們一個高分子納米級反滲透的材料做一個“絕對透氣的花盆”,而我們還是一樣用黏糊糊的憨泥巴栽培,請問,到底是透氣還是不透氣呢?如果我們正確的使用優(yōu)秀、廉價、高品質的無土化栽培基質,就算是小孔、少孔的花盆,會有怎樣的不同?小綠足夠多的實驗結果就在一系列文章之中,不相信您自己做實驗說服自己就好。
盆栽,從發(fā)明出來就跟泥巴沒有關系,倒是和腐殖質關系密切,園藝發(fā)展至今,各類無土化的腐殖質被大量開發(fā)并商品化,良莠不齊,缺乏國標,有時為了省錢,我們往往會花錢買一些超低價格、號稱如何如何的各類“x蚓土”、“xx專用培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倩土”等等名稱美妙,五花八門,無數花市在販賣,無數的網店黑了良心在賣,他們卻從來不用,也有根本不管這種廉價的邪貨,在日后對您的花卉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用花商的行話講,都不死花我們還做個什么生意?(如果老死花,不出幾年,這個消費鏈就會因為信心的喪失斷裂,結局就是市場萎縮,花商養(yǎng)護成本加大,進貨周期拉長,繼續(xù)欺騙新的消費團體無異于殺雞取卵,后患無窮。)
賣戒指的不會打戒指!打戒指的都在工坊里怎么站柜臺?養(yǎng)護知識,需要科學、辯證的總結,細心認真的實踐,淚水和汗水才能與結果跟收獲成正比。
這顆幌傘楓,就是四株一盆的廣州貨里分出來的,在15×15cm的花盆里委屈了兩年,一個月前取出來,用合格的進口椰糠作為栽培基質,沒有基礎肥,三天一次168液體肥。一個月長大了兩年盆栽的一倍多。根系在椰糠0.5cm下就會大量明顯的出現(xiàn),在半日照環(huán)境下,即使48小時澆水一次,也沒有出現(xiàn)脫水的情況。足見高性價比、優(yōu)秀的栽培基質,對植物生長起到多重大的決定性因素!植株根系強就吸收好、吸收好就健壯、健壯就少有病害,甚至能抵抗嚴重藥肥害的侵襲而無損!
這盆大木槿用的是木屑做栽培基質,追過半年持效的樹脂包衣緩控肥(不是控釋肥,更不是復合肥)從大約立夏才開始管理,之前缺肥的圖片,一路看過來的朋友肯定還有印象。
這株植物讓小綠最欣慰的地方在于,在僅澆水續(xù)命的情況下,到立夏才開始根據作物狀態(tài)兩天一次階段性用肥,之后轉到三天一次168液體肥做整體全面的扶正調理。結果是5厘米以上的所有分枝100%現(xiàn)出花蕾,且接力式從下往上開放,從7月上旬綻放到現(xiàn)在,仍然不斷在萌發(fā)新的花蕾。
還在用促使營養(yǎng)回流,老化根系提高儲藏能力的磷酸二氫鉀催花?作為花后禮肥(謝禮)還行,在草花中頻繁使用,老化的根系,爆炸式的綻放,導致新根萌發(fā)受制、過度透支的消耗生命力。這種濫用化肥的不當行為,應該糾正。
世上本無催花,如果真能,它能讓三九天的茉莉在自然環(huán)境中綻放嗎?花芽,是植物從營養(yǎng)生長(長身體)在養(yǎng)分累積充足,環(huán)境適宜的情況下,通過激素調節(jié)為生殖生長的生理現(xiàn)象。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缸的尺寸未知,調配的泥巴栽培,一人勉強可以抬動。這是到我手上結果的第三年,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栽下去,掛果之后才開始肥料供給,座果率不高,也出現(xiàn)部分癟果的情況。
由于早前以劣質肥料為主,泥巴早已板結,滲水都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問題。地栽果樹尚可追施有機肥等方法慢慢改善,盆栽由于容積受限,掛果也決不能損傷根系。在干土狀態(tài)下,盆邊撬松8cm,面土整體淺耕2-5cm,每隔一周連續(xù)追施了3次保水滲透劑,通氣度、持水力得到明顯提升,下滲明顯快速很多。待冬季落葉休眠時,拔出看根系狀況,把泥土換成基質,追施進口生物菌肥。明年認真管理,相信定會換來碩果累累!
入夏三類重剪調型,本來就是夏季玫瑰養(yǎng)護的大忌之一,結果沒死,說明底子好;
上次打藥著重噴霧過這盆,沒有出現(xiàn)一絲藥肥害,說明各類抗性佳;
上盆故意栽得滿,又不浸盆造成很多次輕微脫水,下部葉片基本脫落完,整株長期處于毛細根受損的狀態(tài)。
結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這個夏季對它來說有挫折,有鍛煉,卻談不上苦夏連綿。這與基礎肥力(半年緩控肥+進口生物菌肥)+正確使用水肥(階段性用肥過度到整體營養(yǎng)扶正肥)兩條腿走路的關系密切。
很多朋友在不明原理的情況下,有些偏重基礎底肥,有些只管水肥供給。怕肥害,怕燒傷,更怕浪費。園藝小綠說從第一季到現(xiàn)在,每次更新都有它,如果您存在這類疑慮,可以好好翻閱它的成長歷程。如果覺得我作假,可以嚴格照搬這類方式自行實驗,讓自己做出的結果打動您自己!
這些3年老枝是修剪下準備丟掉的,結果在統(tǒng)一的管理下居然一盆沒死,老枝條存活率在九層以上。打藥時也沒有放過它們,居然沒有一盆出現(xiàn)藥害,嫩枝嫩葉,一片都沒有損傷!刷新了小綠對石斛的抗藥性和抗肥力的固有認知。在高溫高濕半日照的環(huán)境中,一天一次水也長得快活,沒有病害。由此可見,夏季規(guī)律施肥的重要性!
不知何時,不知哪里來的水杉樹種子通過鳥糞掉落在泡沫盒的草炭中,長了出來。平時極少受到青睞,打藥也沒有放過它。看來喬木與生俱來的各種抗性,寫在了這顆自然萌發(fā)的小苗里,哪天還是移栽到其它地方,補個缺吧^_^。
嚴格來說,殘花的柱頭表現(xiàn)出的并不能算是藥肥害。小綠家陽臺的紫米粒也一樣在綻放,僅比這些半日照環(huán)境下,節(jié)間距更短(沒有徒長)。它們也經受住了考驗,足見植物對逆境,各類×害的抵抗,還是有相當顯著的品種差異。
不要害怕×害,因為錯誤是我們都會犯的,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不要害怕正確施肥,勇于實驗,用現(xiàn)成的套路重整自己固有的錯誤觀念,是一種正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最后說個笑話。去年夏天在云南度過的,在車上用最多的還是清晨時的制熱。買車到現(xiàn)在兩年多了,制冷用過10次不到。今天很熱,小綠在制冷模式下,把風量和冷熱旋鈕雙開最大,結果是熱風燙傷了小腿。權當是個笑話吧。小綠還是認為這個設計明顯不符合邏輯。
古有吃湯包燙背心,今有開制冷燙小腿。不經意間會出現(xiàn)的奇葩,卻蘊含著可行性;笑話更是提煉生活的趣言。園藝也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一種向往自然的美好活動。版權印